所有制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56页(1569字)

近年来对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之间的结构,二是所有制的内部结构。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传统观点都有重大突破。

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首先表现在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观点,取代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纯而又纯的简单化观点。持有上述观点的论者指出,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同的历史时期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当时当地最优越的生产关系。同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的所有制。它们对不同的部门,对规模不同的经济组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各有其特有的优越性。具体说来,在我国城乡建立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于以下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极大不平衡状况,包括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同一行业内部生产力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亿万人民千差万别的需要,要有灵活多样的商业、服务业;安排城镇大量劳动人口就业,不能只靠社会主义公有制,更不能只靠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筹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因素。

所有制理论上的另一个突破是提出了全民所有制内涵发展变化的问题。不少人指出,变革所有制的内涵,即变革经营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同我国农村改革经营方式,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样,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企业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劳动者的文化和管理水平等经济条件,对经营方式进行变革,包括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全民所有集体经营,以及企业内部实行的由车间、班组或个人层层承包的责任制等等。

目前,在所有制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在改革的进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会发生何种变化的问题。现在已经提出的问题有: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不是同个体所有制相结合的所有制(董辅:《再论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全民所有制所采取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譬如是不是将变为带有集体所有制因素的全民所有制(金立佐、吴稼祥:《要以新的战略思想改革国家经济职能》,《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3月11日),以及股份制是否全民所有制的可行形式。

【参考文献】:

周太和主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历史经验总结小组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1983年。

薛暮桥:《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续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于光远:《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刘国光:《论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有林、赵少平、王梦奎:《经济改革文丛》(第1辑-第4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982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