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84页(3222字)

我国现代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始于清朝末年,它是外来各门“新学”知识领域中的一个分支。1901和190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和无锡俟实学堂先后出版了《学校管理法》、《最新学校管理法》和《学校管理法问答》等译着。从1903年起,这一学科即列为我国各级师范和大学教育系的正式课程。

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学科的实践研究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50年代以列主义为指导,以老解放区办学经验为基础,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这一期间本学科研究的指导方针。1949年,由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出版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际参考资料》一书就体现了这一方针。这一期间还大量编译,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的有关着述,如皮罗夫斯基的《怎样领导学校的教导工作》,伊·考·诺威阔夫的《学校教导工作的组织》,福尔柯夫斯基和马立雪夫主编的《学校管理》,以及波波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讲稿《学校管理与领导》等。与此同时,我国高等、中等师范院校和教育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校)也先后设置了这一课程,并有一小部分专门人员进行这一学科的研究与讲授。先后有郭林编着的《小学行政领导和管理讲座》(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和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编写的《学校管理与领导》(华中师范学院出版,1962年)问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83年10月成立了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1984年11月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年,在高等学校管理或教育管理方面已经出版的专着有朱九思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王润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陶增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余立主编的《大学管理概论》和陆有德等编的《现代学校管理原理》等7种。在普通学校管理或教育管理方面出版有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写的《学校管理》、华东七省市教育学院协作编写的《学校管理学基础》、黑江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学校管理学》、张济正等的《学校管理学导论》、刘文修主编的《教育管理学》和邓品珊等主编的《现代普通教育管理学》等26种,翻译美国、苏联、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着约12种。1983年6月,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确定的《高等学校管理研究》和《普通中小学管理研究》两个重点项目,1986年底已接近完成。高等学校管理研究课题组,除了编写出《中国高等学校管理》一书外,并编写出高等学校管理丛书一套。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管理、高等学校师资管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电子计算机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高等学校的目标管理、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和高等学校函授教育的组织管理等。普通中小学管理研究课题组,则以中小学校长的素质、任职条件和选拔、使用、培训制度的综合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职责和培训、考核制度的综合研究和中小学校舍、设备合理化、标准化的综合研究为三个子课题,侧重于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提出具体政策性的建议,供有关部门作决策时的参考。

目前,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有所扩大,如对有关教育政策的研究、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管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及学校管理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方法的研究等,已引起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出版了一批新着。其中,属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就有《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苏〕沙库罗夫着,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出版,1984年)等。对于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校管理规律的研究,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在管理理论与学校工作实际的结合上应建立有下述五个层次的体系:1.基本理论层次,包括过程理论、组织理论、领导理论。2.职能分析层次,包括决策职能、执行职能、检查职能、指导职能、考核职能。3.管理形式层次,包括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常规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4.管理领域层次,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5.频繁事项处理层次,如学校经常出现的事项或事件的管理等。另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管理学应是教育科学这一完整理论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应服从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目标,即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教学教育的组织管理过程。如果学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吸收教学论、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等各教育学科领域的成果,学校管理学就不可能实际指导学校工作者解决提高管理学校特别是提高教学教育管理过程的效率诸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与一般管理学划清界限,形成独立体系的学科门类。因此,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只能是教育体系和管理学校事务体系的科学知识的综合系统,它与教育科学的各个分支关系极为密切。第三种意见认为学校管理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都受社会管理领域和教育科学本身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的体系作为借鉴,更无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建立体系的科学依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管理学说的形成、建立和发展来说,外国的有关理论只能是“流”而不是“源”。探求真正的源头,需要梳理与研究我国近现代学校管理的思想史和制度史,总结与研究一些典型学校,典型校长的办学经验,特别是建国以来那些标志着发展方向和创新探索精神的办学经验。因此,总结规律、讨论体系的时机尚不成熟。对于学校管理学中规律问题的讨论在我国也处于起始阶段。一般认为学校管理规律可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一种是管理中各种关系的分析,如学校管理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系的分析等,找出类似的带有本质性的联系。第二种是概括为一定的原理,把这些原理视为学校管理的规律。第三种是概括为一定的理论,如组织理论、平衡理论等,用以揭示各种管理的基本规律。第四种是概括成为定律,有制约范围较大的定律,也有制约范围较小的定律,前者如功效不守恒定律,后者如“八·二定律”等。有的着作已从学校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阐述某些基本规律,如学校管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关系;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学校管理与各方面人的关系等。有的着作提出了管理思想制约管理行为的规律、校内外环境制约管理功效的规律、教育目标制约学校管理活动的规律等。还有的着作提出以学校管理的整理性原理、人本原理、激励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等作为基本的规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这些表述尚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的特点,即尚不足以确切反映学校管理领域的专门规律。这方面的探索目前仍在进行。

学校管理学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当前有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1.紧密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党和政府向学校提出的方针任务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学校管理的诸现象及其客观规律性,因此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2.注意吸收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中的研究成果,用作学校管理学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把现代教育科学各领域的新知识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的种种尝试,正是建设我国现代学校管理学的主要趋势。3.重视实践经验特别是先进学校管理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利用,力求从中发现我国学校管理所特有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将是我国学校管理学在知识内容和学科体系上得以不断充实、更新、发展的泉源所在,也是促使这一学科具有旺盛生命的力量所在。这些趋势必将有成效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