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10页(1478字)
虚词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有着特殊地位,近几年来,出版或再版了许多介绍常用虚词的书。如再版了杨树达的《词诠》、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在原着《文言虚词》的基础上修改出版了《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何乐士等出版了《文言虚词浅释》(北京出版社,1979年)。在介绍常用虚词的同时,学者们开展了对更多虚词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这方面,何乐士等五人最近编着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收虚词549个(加上通假字和异体字,共收639个),收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条,是国内目前收古汉语虚词最多的一部工具书;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复音词组和固定格式的专书,后出的同类着作,楚永安的《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内容更为丰富、全面;秦礼君《古代关联词语手册》(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则显示出古汉语虚词正向着分类研究的方向深入发展。对虚词的专题论文主要围绕虚词在固定结构或习惯句式中的用法进行研讨,它们大多是古汉语语法中的难点。学者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一些文章照抄几个例句、人云亦云或主观臆断的做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所·动词〕结构中“所”的词性。自从《马氏文通》把“所”字定为“接读代词”后,“所”为代词说的影响相当广泛。陈承泽《国文法草创》首次向代词说发难,认为“所”字是“助字之含有指示作用者”,自此以后,“代词说”和“助词说”一直在争论之中。王克仲《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一文,对先秦的21部书中“所”字各项实际用法作了分析和统计,认为“所”字不是代词而是结构助词。马文熙通过对“所”字结构各种特点的分析,认为它是“称代性结构助词”(《称代性结构助词“所”功能再探》(《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看来对“所”字结构中“所”的词性的认识,将通过争论逐步趋于统一。
“者”字结构究竟能不能作后置定语?有人认为“文言里确有‘x者’一类后置定语(陈迪明:《文言里确有“x者”一类后置定语》,《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第4期);有人则认为“x者”不是后置定语,而是定中结构里的中心语(朱声琦:《“者”字结构究竟能不能做后置定语?》(《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主语·之·谓语〕结构中“之”的词性。传统的看法认为“之”是助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这种说法的怀疑者日多。如李运富认为“之”在主谓间的作用是舒缓语气、强调谓语、启示下文、和谐音节,而不能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论主谓间的“之”字》,《衡阳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焉”在句中究竟用作语气词或是表示“于是”之意?过去说法不一,无论说“焉”是语气词或表“于是”,都有相当大的主观随意性,使人不易掌握。俞敏《〈尚书·洪范〉“土爰稼穑”解》(《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一文运用大量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先秦的“焉”应解作“于是”、“(在)这里”;“于焉”两字连读就得出“爱”字。
其它关于疑问句尾“为”字的词性、“于”和“于”的用法、〔名·(之)于·名〕式中“于”的词性等问题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