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及动词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10页(1465字)

讨论的主要问题大致是:

对“特殊动宾关系”的讨论。古汉语的动宾绪构包含着复杂的语法关系,这个问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徐宏声《动宾关系初探》(《语文学习》1983年第6期)对动宾关系归纳了十种;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提出十二种;张亦堂《古汉语处动用法试探》(《齐鲁学刊》1983年第4期)则分析出十五、六种。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有人认为有的可以加介词“为”、“与”,有的可以加“于”或其他介词来理解(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组编:《古代汉语读本》,天津出版社,1983年)。

对动词的研究,李佐丰《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及其使动用法》通过深入的调查,以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语言学论丛》11集)。

对被动句式的讨论。邓宗荣在《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中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见”在被动句中不能引进主动者而又紧附于动词前,是助动词;“为”、“被”用法同“见”时是助动词,而当它们引进主动者时是介词;“所”在表被动的情况下失去原来的代词性,是外动词的词头,不作成分。唐钰明、周锡撰文讨论了先秦时期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对系词“是”的讨论。系词“是”到底产生于何时?梁光华《试论西汉以前汉语中的系词“是”》(《贵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举了37个例句,分为七种类型,论证在先秦初期已产生了系词的用法。

对句群的讨论。胡力群在《谈谈文言句群的辨识》一文中提出了辨识句群的四个标谁,即“句型标准”、“意念标准”、“管辖起讫标准”、“关联词语标准(《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7期)。

古汉语教材的大量出版和汉语语法史、语法学、语法学史等方面专书的问世。文化大革命前大学古汉语教材只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4年),近年来有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朱星、张之强等分别主编的《古代汉语》(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蒋礼鸿、任铭善合着的《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周秉均着《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等,其中都有大量篇幅介绍古汉语语法。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是近几年出版的专讲文言语法的着作。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是继文化大革命前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58年)之后关于语法史的另一部专书。林玉山的《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是国内第一部专从语法学史角度写的专着。刘成、王大年的《语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颇应当前语法学发展的趋势,把语法学的研究范围推广到句子以上的句组(句群),并且推广到语言风格学中语法特色这样的边缘领域;同时扩大了语法学的某些概念。

吕叔湘、王海棻合编的《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弥补了过去几种《马氏文通》版本不便于阅读和翻查的缺陷,重新安排了版式,并编制了索引,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方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