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83页(1857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苏联杰出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年)着作的国家之一。1928年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出版后不久,鲁迅先生即约贺非(赵广湘)从德译本将它译成中文,列入自己所编的《现代文艺丛书》,并为这个译本写了后记。1931年《静静的顿河》的这个中译本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鲁迅先生所写的后记成为了中国第一篇评介肖洛霍夫着作的文章。从193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的译本,以及短篇小说、特写等中译本均已陆续出版。着名作家和学者瞿秋白、郭沫若、戈宝权、周立波等人均着文做过评论和介绍。

肖洛霍夫着作的大量翻译、校订、出版、再版和评介工作,是在1949年以后进行的。50年代,首先加强了对肖洛霍夫的活动及其创作的新闻报导;其次,部分文章谈到学习肖洛霍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体会,如195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辛未艾所着《生活与斗争的教科书》(谈《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书;再次,有的评论文章对复杂的人物,特别是《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如《静静的顿河》的译者金人所写的《怎样认识葛利高里这个人》(《文艺学习》1956年第11期)等文章。

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肖洛霍夫的着作,也如中国自己的大量优秀作品一样,曾经受到过不公正的否定。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肖洛霍夫的着作重新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近几年来,关于肖洛霍夫创作的研究逐渐深入。孙美玲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肖洛霍夫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探讨了肖洛霍夫早期文学创作中的继承关系和美学探索(孙美玲:《作家肖洛霍夫的第一课》,《春风译丛》1981年第4期),介绍了苏联和外国作家与研究家对肖洛霍夫着作的评论及历次争论(孙美玲:《有多少个评论家,就有多少个肖洛霍夫》,《苏联文艺》1982年第3期),分析了肖洛霍夫的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孙美玲:《论肖洛霍夫的创作》,《苏联文学史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介绍了肖洛霍夫的生平(孙美玲:《肖洛霍夫》,《外国文学评介丛书》之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研究家们对肖洛霍夫的单篇作品亦作了许多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各种不同看法。彭克巽的《析〈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构思》(《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4期),钱善行的《简论〈静静的顿河〉》(《苏联文艺》1981年第1期),孙美玲的《论〈静静的顿河〉的结局》(《春风译丛》1985年第3期)、《关于战争的回味与思考——评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苏联文艺》1981年第5期),李树森的《苏维埃时期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肖洛霍夫的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何茂正的《肖洛霍夫五十年代的创作》(《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等文章,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对肖洛霍夫着作在中国的情况以及读者十分感兴趣的《静静的顿河》的手稿及着作权问题,亦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孙美玲:《肖洛霍夫与中国》,《苏联文艺》1984年第5期;《〈静静的顿河〉的着作权问题》,《苏联文学》1980年第1期;《〈静静的顿河〉的风波》,《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1期;《〈静静的顿河〉的珍贵手稿》,《苏联文学》1985年第1期)。

1982年出版了由孙美玲编选的《肖洛霍夫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该书收入了苏联和世界着名作家和肖洛霍夫研究家的评论以及苏联早期关于肖洛霍夫着作的评论,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比较系统的研究资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对进一步促进肖洛霍夫研究起了有益的作用。1984年9月吉林大学举办了肖洛霍夫学术讨论会。1985年5月24日中国对外友协、中苏友协、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行了肖洛霍夫诞辰80周年纪念会。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对分析和评论肖洛霍夫创作的兴趣日渐浓厚,可望于不久的将来有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