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16页(3654字)

1.李密评价 50年代初,由于有人在《光明日报》上对王丹岑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有关李密的评论提出商榷,在史学界引起一场如何正确评价李密、刘黑闼和庞勋等农民起义领袖人物的争论。关于李密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1)李密是瓦岗军领袖还是叛徒。有的人不同意王丹岑说李密是投机农民革命的叛徒的看法,认为李密是领导瓦岗军与隋炀帝进行殊死斗争的农民领袖(张戈扬:《关于王丹岑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光明日报》1953年7月11日)。有的认为李密虽有缺点,但他却是翟让代表起义群众推举出来的领袖人物(江克厚:《关于李密问题的讨论》,《光明日报》1953年9月19日)。有人认为对李密这样的人物,首先应该肯定其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主要方面;同时也应指出其促成瓦岗军失败的错误(韩国磐:《关于李密问题的意见》,《光明日报》1953年11月1日)。有的认为首先应当正确估价李密参加瓦岗军一年之内,使它“陡然壮大起来而成为领袖群伦的一支力量”(谷祖英:《翟让究竟是哪一年起义的?》,《光明日报》1953年11月14日)。也有的认为李密参加瓦岗军是迫不得已,他篡夺了领导权,并出卖、破坏了瓦岗寨(《关于李密问题的讨论》,《光明日报》1853年9月19日)。

(2)李密是否帮助李渊父子完成统一。有的认为李密“对于唐朝的统一工作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韩国碧:《关于李密问题的意见》,《光明日报》1953年11月1日)。有的认为他“没有主动地帮助唐朝完成统一”(同上)。

2.关于王仙芝、黄巢起义的问题。

(1)王仙芝起义的最初时间,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有些学者认为应是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

(2)王仙芝、黄巢“均平”称号的涵义,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均平”是要均分土地,如侯外庐说,他们提出的“均平”,是对地产要求重新分配的平等思想,“实质上是农民对所有权的普遍化的理想”,“均产的象征”(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孙达人说,黄巢起义“不仅提出了土地问题,而且还实际地剥夺了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其他财产”(达人:《黄巢大起义也曾经提出过土地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4月12日)。赖家度也说,唐末农民大起义“从政治口号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土地问题”(《试论黄巢‘禁刺史殖财产’》,《历史教学》1964年第9期)。另一种看法认为“均平”是替老天爷补不足、均不平(林烨卿:《黄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3.如何看待朱温叛变。传统看法认为朱温是可耻叛徒,其降唐不仅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转折性变化,而且在义军内部产生了极坏影响,是导致黄巢大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傅衣凌等认为,朱温叛变似不能由其一人负责,其中有他与孟楷的矛盾。在朱温一生中,叛降不很重要,黄巢没有做到的事情倒是由他完成了(《关于朱温的评价》,《厦门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

除以上两大方面问题外,在隋唐五代史研究中进行过讨论的问题,还有关于唐太宗武则天、隋炀帝、石敬瑭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突厥、吐蕃、回纥和南诏等的族源、社会性质、与唐的关系等问题。此外,在府兵制、赋役制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写出了不少学术水平较高的论着。

总之,在这个阶段,隋唐五代史研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不足之处则在于发展不平衡,因为当时研究工作主要局限于唐前期政治史、均田制、隋末和唐末农民大起义以及吐蕃等少数几个民族等方面,其他许多方面则很少或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研讨。同时,虽然广大史学工作者努力运用克思主义研究隋唐五代史,但还不大熟练,故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有过分强调阶级出身的简单化、以今人思想比附古人的现代化现象。

在第二阶段,即1966年至1976年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四人邦”利用历史反党,江青召唤武则天的亡灵为她当现代女皇大造反革命舆论,用所谓“两条路线”斗争歪曲王仙芝、黄巢大起义,给唐太宗、柳宗元等贴上“法家”、韩愈等贴上“儒家”的标签,整个隋唐五代史被搞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因此这一阶段毫无科学成果。但在此期间,广大史学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坚持敦煌、吐鲁蕃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强有力地推动了以后隋唐五代史、特别是其中社会经济史的研讨。

在第三阶段,即1976年至今。粉碎“四人邦”后,隋唐五代史研究工作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1976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出成果和人才均达到空前程度。其主要特点是:

学术空气浓厚,积极开展百家争鸣

“四人邦”倒台后,人们思想获得了解放,原有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机构恢复并得到了发展,又新建了不少研究机构。尤其是1980年中国唐史学会成立以来,出版论文集、丛书、会刊、复印中外有关名着,组织丝路访古、河东两京历史考察、蜀道考察、唐宋运河考察,发起唐代士族庶族问题讨论会、昭陵唐太宗讨论会、厦门敦煌学与唐史教学研究座谈会,举办唐史讲习班,与国外同行开展广泛交流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广大史学工作者还在报刊上就以下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参考文献】:

一、专着:

陈寅恪:《陈寅恪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汪籛:《汪籛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谷霁光:《府兵制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

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

唐长孺主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付璇琮:《唐代人丛考》,中华书局,1981年。

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论文:

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

王永兴:《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第12期。

孙达入:《对唐至五代租佃契约经济内容的分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宁可:《唐代宗初年的江南农民起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向达:《南诏史略论》,《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上一篇:经济史研究 下一篇:隋唐均田制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