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有关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55页(1421字)

由于以往视这段历史为“禁区”,研究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开展研究,先后出版了《九一八事变史》、《伪满洲国史》、《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等专着。研究文章日益增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有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和殖民统治,蒋介石集团的妥协政策和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各派政治力量的反蒋活动,各民主党派以及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经济、外交等诸方面。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是:

国民党政府初期改订新约运动。有的文章认为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分别与条约期满的五个国家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与条约未满期的国家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这在客观上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指出它的局限性。对改订新约后关税是否自主和是否能掌握海关行政权则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由协定关税改为国定关税,国民党政府能够自定税率,在形式上基本掌握和控制了海关行政权。有的认为,裁厘实现前制定的进口税则仅带有协定性质,根本谈不上有制定进口税则的自主权,就是裁厘后其协定性质也是昭然可见,从本质上说,中国进口税则主权如同行政主权一样不可能真正自主。

币制改革问题。对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前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有的认为币制改革前中国本位币事实上是白银,币改前没有通货膨胀,只有通货紊乱。有的论者考察全国16个省区发行的钞票、流通券的情况,认为贬值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紊乱的表象本身也隐藏着通货膨胀的实质。对币改后是否有通货膨胀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币制度的实施成为旧中国通货膨胀的开始。近年来也有的文章说,从抗战前的20个月看,已造成了轻度的通货膨胀(何立:《抗战前十年间南京政府的财经政策应如何评价》,《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3年第2期)。但有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说实施法币政策之初,价物有一度波动,这种微弱的物价上升,并非是通货膨胀的开始。法币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问题,有的认为就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而言,积极方面还是主要的;有的则认为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并且是贯彻始终的。

抗日战争问题。以往的文章大多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国民党方面除了遣责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外,几乎没有什么肯定的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的文章开始肯定国民党军在抗战初期的作用,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期间,这方面的文章达60篇以上,并对有些问题开展了讨论。关于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有的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的认为是国共两党分别独立地领导各自的力量合作进行的;也有个别人认为,抗日战争前期领导权操在国民党手里,后期才转移并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5期)。但很多人不同意这一看法。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大多数文章除肯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外,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肯定国民党军在战略防御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开始肯定相持阶段及后期的某些战役所起的作用和国民党军爱国官兵的英勇牺牲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