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81页(560字)

关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我国史学界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孙祥秀、宋文荣认为,这一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略论彼得一世改革》,《思想战线》1981年第1期)。陶惠芬认为,彼得一世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他的改革是在远远落后于西欧的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的不是消灭农奴制,而是巩固和加强这一制度。结果是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基础;改革成果全部落在地主农奴主、新兴商人手中(《彼得一世改革及其实质》,《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陈利今的《彼得一世的改革及其局限性》(《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也指出,彼得改革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改革的结果既没有消灭俄国的落后性,更没有把俄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赵克毅通过对彼得一世时产生的俄国领有手工工场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他不同意梁士琴科等苏联学者关于这种手工工场仅仅形式上是封建的观点。他强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剥削方式来看,在这种手工工场中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这种手工工场虽有资本主义因素,但其性质却是封建农奴制的(《略论俄国的领有手工工场》,《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