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现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16页(1043字)

一、北方草原地区匈奴和东胡遗迹 辽宁西丰西岔沟曾发现大片西汉时期的匈奴墓地,也有人认为应属乌桓。陕西长安客省庄和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各发现一座匈奴人墓。上孙家寨墓有一枚汉朝颁赐的“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而墓的形制、构造及随葬品全属汉式,说明南匈奴入居内地后,已完全与汉族融合。

根据内蒙古满洲里附近的完工墓地、扎赉诺尔墓地、辽宁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墓地、内蒙集宁附近的二兰沟墓地的考古发现,对汉代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北部南移并西迁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宿白:《东北、内蒙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文物》1977年第5期)。

二、新疆地区的汉魏遗迹 新疆属汉代的西域,重要考古发现有罗布淖尔遗址、尼丰尼雅遗址、和田买力克阿瓦提于阗国城府遗址、乌鲁木齐阿拉沟土着上层人物木椁墓群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土墩墓”遗迹。从出土的汉文木简看,罗布淖尔和尼雅都曾是汉廷经营西域的据点,在尼雅遗址还曾发现“鄯善郡印”封泥、“司禾府印”和许多佉卢文、古和田文木简。两处都有相当汉代的墓葬。

三、云贵高原的“西南夷”诸族遗迹 1955-1972年,在滇池周围的晋宁石寨山、安宁太极山、江川李家山,发掘滇人墓葬近百座,因石寨山出土金质“滇王之印”,其族属得到确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墓的年代从战国后期到东汉,展现出滇族的社会历史情景及与汉文化的融合过程。

70年代在黔西北赫章、威宁县境内发掘的200座墓,为探索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夜郎文化,提供了第一批资料(宋世坤:《贵州赫章可乐“西南夷”墓族属试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在四川西昌等地发掘的大石墓、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石棺墓,参证文献,应分别是战国至西汉时邛都人与古代羌人的遗迹,为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物证。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