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94页(1684字)

我国的环境科学是伴随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并由之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十分重视污染和公害问题,曾多次指示要把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计划。1972年,我国派代表出席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对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73年,我国第一次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初步纲领,提出了“综合利用,兴利除害”的治理污染的原则,国务院还成立了领导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小组。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正式载入宪法;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正式成立;同年9月五届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及近期、远期奋斗目标。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环境科研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大专院校、地方科学院、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工矿企业的环境科研机构为主力军,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全国环境科研队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后,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科学学会,它们在组织学术交流、协调科研攻关中起了重要作用,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有了较大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除创办了《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学术刊物外,还出版了一批专着,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刘培桐、陈益秋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彭守约、陈汉光编着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等等,还翻译了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艾伦等国外学者的着作。在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在基本建设中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比率逐年提高;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城市被国家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全国已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达85个;环境科技有了较快发展等等。目前,环境科学研究者对下列主要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一、关于环境科学的对象。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环境保护、改善的科学;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是对人类生活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研究人类生活环境及人类认识、改造自然方面的规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与环境”的矛盾为对象,研究其对立统一关系发生、发展、预测、调控,以及人对环境改造和利用的边缘科学。二、关于环境科学的任务。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是为环境保护服务的,其根本任务是利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实质,以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三、关于体系与结构。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可分为环境基础理论、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管理工程三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科学大体可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环境学三部分,其中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和资源的影响。四、关于环境战略方针。有的学者的提法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四化”,造福人民。环境保护为发展经济服务,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服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有的学者的提法是:经济、城乡、环境三者的建设要同步规划、实施和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的统一。一般认为,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环境,在改善环境中促进经济发展。此外,对环境科学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多学科相互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互结合、提高和普及相互结合,是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特点。各学科和分支的相互渗透、交叉及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将是我国环境科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