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65页(2173字)

《格萨尔王传》的搜集与研究 青海省是《格萨尔王传》流传最广的地区之一。1985年,青海省成立《格萨尔》工作组,专门从事调查、搜集、翻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工作。1960年,抽调专人从民间搜集到大量藏文手抄本、一些印刷本、口述记录本,以及各种有关的文物。同时,及时组织力量将搜集到的数十种藏文资料译成汉文,由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编成供整理和内部参考研究用的铅印资料。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共出版资料74种,约计有150万行,近2000万字。此外还译印了英、德、蒙文资料4种。十年动乱中断了这项工作,大量资料被查抄焚毁。1978年底,搜集整理工作重新活跃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了散失的资料和不少新的手抄本。到1984年底,青海省文联《格萨尔》办公室又搜集到《格萨尔王传》资料41部,140多种汉文或藏文印本、抄本。果洛、玉树等主要流传地区也建立了相应机构。

通过长期研究,青海省的各族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格萨尔王传》反映了藏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和纷繁的民族关系,广泛地涉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信仰,是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立身于世界优秀史诗之列。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则有争论。如格萨尔是否确有其人,有人认为格萨尔是一个时代英雄形象的集中塑造,是一个艺术形象,不是具体历史人物的化身。有人则认为格萨尔确有其人,就是岭·格萨尔。但又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格萨尔与岭·格萨尔有区别。格萨尔是历史人物,是藏区以北包括突厥族在内的北方民族的武士酋长的名号,在吐蕃五国初期以后,这个异族酋长、武士的代名词被藏化;而岭·格萨尔则是岭国的国王格萨尔,但《岭·格萨尔传奇》中的岭·格萨尔,则是根据历史上这位人物夸张渲染而成,已非本来面目,即作为历史人物的岭·格萨尔和传奇中的岭·格萨尔是有区别的。有的学者认为,岭·格萨尔虽确有其人,但不能把他看成是东喀王即角罗,也不同意把他看成是成吉思汗,认为岭·格萨尔应是东花岭紫党后代的藏族英雄。有的学者还论证格萨尔诞生于1038年,逝世于1119年。格萨尔的诞生地为西康境内的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吉索雅格康多(今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境内),逝世地为玛沁雪山的黄河发源地。对于史诗产生的时代,我省学者认为始于后弘期,而不可能是前弘期。

《格萨尔王传》经整理出版的部分有汉文本《霍岭大战》(上、下部)、藏文本《平服霍尔》、《赛称王》、《岭与门域》、《玛燮札周石窑》、《阿斗拉毛》。正在整理的有《阿札玛》、《歇日珊瑚》、《向雄珍珠》、《美岭金岭》、《祝古兵器国》等,并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花儿(少年)研究 花儿(少年)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一种山歌。解放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较广泛的搜集和研究。1979年12月,在民和县举行了青海省解放以来第一次有关“花儿”研究的花儿讲习会。1981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西宁召开第一次“花儿”学术讨论会。在搜集与研究中,整理出一批资料,并对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花儿的名称,有的研究者认为,应该把一般称为“河湟花儿”的这种民歌,按原来流行的叫法,称为“少年”,把流行于洮岷地区的称为“花儿”。也有人认为“花儿”、“少年”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叫“花儿”也未尝不可。

关于花儿的产生时间,解放以来,不少人对“花儿”的源流进行了各方面的考证。目前,对“花儿”的渊源有以下几种看法:《诗经》说,即“花儿”在创作手法上,和《诗经·国风》相同;唐代说,“花儿”的令调,来源于唐代的西曲歌;元代说,“花儿”与元代小令散曲有着某些血缘关系;明代说,以传统“花儿”本身为根据来认定“花儿”成熟于明代,广泛盛行于清初,此说较为可信。

此外,对“花儿”的研究历史、格律、发展、音乐、演唱及报陈出新等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

这一方面的主要作品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全青海分会编辑的《“少年”(花儿)论集》、《花儿研究资料汇编》、《花儿评介、讨论研究专集》《花儿资料专集》、《青海歌谣》、《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青海花儿曲选》、《花儿集》、《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一传统花儿专集》等。

热贡(五屯)艺术 500多年前产生在青海省海南州同仁县的五屯、年都乎、尕赛日等村的热贡艺术(亦称五屯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素以绘画、雕塑、木刻、建筑彩画等称誉于世。50年代,有关部门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抢救了一批濒于湮没的艺术遗产。60年代初,成立专门组织,进行深入调查,初步掌握了热贡(五屯)艺术的产生、发展、特点和风格等,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1979年,成立“热贡绘画、雕塑艺术研究组”,1982年,成立热贡(五屯)藏族艺术研究所(筹备组),开始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和创作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