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00页(875字)

皖北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安徽历史研究室在1956年成立后,就将捻军列为专题研究项目。由于研究资料匮乏,1958年秋成立了捻军调查组,到皖北进行实地调查,历时两个月,先后到过300多个集镇村庄,访问达1000人次,搜集到大量的口碑资料和少数实物(较为珍贵的是捻军蓝旗首领韩老万使用过的“齐头鐥”)。通过实地调查,原来有些在文字资料中纠缠不清的问题得到澄清。根据调查资料,张珊写出了《捻军产生的社会背景》、《关于捻军的组织问题》,昌华写出《捻军的产生及其初期的活动》,(均载于安徽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辑的《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1960年),若木的《张乐行传》(《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6期)和马昌华的《捻军调查记》(《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主要是:1.捻军起义的原因是皖北的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的频繁、租税的繁重、贩卖私盐的盛行;2.肯定了“捻”是地方方言,与铺、伙、股同意,如捻军早期的“十八铺”,否定了王闿运的《湘军志》和民国《涡阳县志》中所谓“捻纸燃脂,毁室劫财,即名曰燃”的说法;3.捻军的组织形式,是靠宗法氏族和亲朋故旧的纽带来维系的,并不是宗教团体组织,否定了“捻党是白莲教的变种,和白莲教有密切的历史渊源”的说法。

1981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裴宜理翻译编辑的《中国人论捻军起义》(纽约阿芒克·夏普出版公司,1980、1981年),收进安徽大学历史系张珊写的《捻军产生的社会背景》、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马昌华的《关于“捻”的解释》和《捻军与白莲教的关系》3篇论着。

近几年来,捻军研究的趋向是对捻军人物的研究,因为捻军的组织松散,活动多是以首领个人为中心;同时还要用比较的方法,扩大横向联系的研究,即捻军内部各旗(实即首领)之间的关系,捻军同太平天国、回民起义以及团练的关系等;对捻军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还要作深入的研究,以便写出一部有质量的《捻军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