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00页(873字)

关于桐城派的研究、讨论的第一阶段是在1957年至1962年,这批研究、讨论文章大都收在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桐城派研究文集》中。第二阶段从1980年起。这一年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江淮论坛》上发表了《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等重要文章。《江淮论坛》从1982年第1期起,开辟专栏,开展了对桐城派的研究、讨论。对桐城派的思想政治倾向、桐城派的文论、桐城派古文与八股文的关系以及桐城派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些文章认为,桐城派是一个反动的文艺流派,是清代文坛的正宗,其“文运”与清朝的“国运”相始终,它在思想政治倾向上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桐城派的“义法”实际上源于八股文律,而且有着忽视文章内容、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形式主义偏向,桐城派古文实际上是高等八股。另一些文章则认为,对桐城派笼而统之地冠以“反动”二字是不公平的,因为,对于桐城派思想政治倾向的评价,不能“以派论人”。桐城派的“载道”与“复古”有其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进步意义,革新与复古在姚鼐等人身上往往是统一的。对桐城派的文论应有所肯定,主要因为:1.桐城派提出的“义法”之说,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善”;2.它使零散的中国散文理论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的体系;3.它总结出一套学古文的方法。在关于桐城派古文与时文(即八股文)的关系问题上,论者们认为,桐城派文人在文学主张上反对时文,作品也自有特色,与时文判若鸿沟。

近几年来,对桐城派的研究有下述趋势:1.在对桐城派历史作用的评价上,从民国初年以来的贬多于褒转向褒多于贬。2.在研究上从着重于政治评价转向对文学主张、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及对这一文派的历史经验的客观探索。3.致力于有争议问题和新问题的探索研究,如《古文鍼》的真伪问题,戴名世算不算桐城派,曾国藩是中兴了桐城文还是僵化了桐城文,以及是否可以把桐城派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从哲学、经学、文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