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24页(2125字)
“文化革命”前经济学研究相当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则十分活跃,发表的论文、报告、专着等数以千计;研究的内容着重在以下一些方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 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曾着力探讨了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前,他们就发表了一些文章,如侯恒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吗?》(《人民日报》1980年3月13日)、杨承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循环和小循环》(《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5期)、《商品经济一般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个别》(《学术月刊》1983年第6期)等,阐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发布以后,许多文章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结构、特点、机制,研究了如何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指导下改革流通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等问题。
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研究,河南省起步较早,从1979年河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伊始,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就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或调查报告,如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通过对信阳等地的调查,写出了《从抗灾看联产责任制的生命力》的调查报告,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包干到户的优越性,强调可以在绝大多数地区推广。1982年4月,该所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调查了延津县大包干责任制,写了《延津县小潭公社统一经营、包干到户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提出要从加强统的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些报告受到省党政领导的重视。1983年以后,经济理论工作者还积极探讨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家庭经济的变化,发表有张雨林、杨承训、郭西萍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中的家庭经济》(《经济研究》1983年第6期)、唐明曦的《中国农村新型家庭经济的崛起》等文章,提出了新型家庭经济的概念,论证了其内外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农村新型经济联合体和多种合作经济形式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市场的使用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等等。此外,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特别是对于个体经济问题、全民所有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按劳分配问题,也发表了不少文章。
关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这一问题已经受到河南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省长何竹康在1984年第1期的《中州学刊》上发表《应当重视对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一文;此后,《中州学刊》、《河南经济》等刊物上都设置专栏,对本省的省情和今后发展战略设想开展了广泛的讨论。1984年3月,由本省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委员会成立,省直各系统分别成立了36个战略规划指导组,各地、市和部分县也建立了战略研究机构,从而使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网络,省指导委员会还两次召开了较大规模的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两年来,省经济学界发表的有关方面的论着达数百篇。如胡廷积的《河南农业发展战略初探》(《中州学刊》1984年第6期),杨昌基的《关于我省工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同前),杨承训的《“跳棋式”战略和体制改革》(《河南省情探讨》1985年),王全书的《对河南经济发展道路的思考》(《经济探索》1985年第7、8期),巫继学等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岩及腹地特区探索》、《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战略探索》(《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吕志培、郭红军的《经济技术推移滚动战略与河南的经济振兴》(《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郭文轩《河南省情与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经济学周报》1985年10月6日)等文,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进展,如对《资本论》的研究就曾多次召开过学术讨论会,对《资本论》中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出版了一些着作,如周守正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开端研究》、《马克思对以往经济学家评价的历史态度》,许兴亚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几个问题》等。此外,杨承训、余大章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论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再认识》(1985年)一书,对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了系统阐述,强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暂时的“退却”或权宜之计。
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 经济学界还注意到积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如他们通过数量经济学的研究,研制出河南省静态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并开始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制。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在对中原油田和豫西国土开发等课题的研究中,首次使用了线性规划和计算机技术对大型工程进行经济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