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41页(2654字)
广东哲学工作者卓有成效的研究领域有中国哲学史研究、逻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
中国哲学史 杜国庠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上自先秦诸子,下至近现代学术思想家,上下数千年。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国庠文集》辑录了他在解放前后的一些重要着作,以《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便桥集》三部书为骨干,加上其他篇章汇编而成。他对诸子思想学说研究深刻,尤其对荀子、墨子、公孙龙子的研究,更富有光彩。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三联书店,1956年)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着作。杨氏对先秦思想的评价独树一帜,他认为殷周社会是种族奴隶制社会,“上帝”、“德”、“礼”、“孝”等思想是殷周种族制国家的思想意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日趋崩溃的种族统治的;真正代表封建制度思想的是“礼表法里”的荀子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荀子的思想。杨氏并以孔墨对立、墨子对旧政治的批判为据,扬墨抑孔,引起了学术界的争鸣。杨荣国着作出版后被译成俄文,苏联哲学界还发表了评介文章。刘节也是广东研究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学者,他在6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第1期)、《孔子的唯仁论》(同前,1962年第3期)等几篇文章,阐发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上别具一格的观点,引起了一场学术争鸣。在近现代哲学思想研究方面,有刘嵘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述》,1983年)、张磊的《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和《论孙中山的哲学思想》(《辛亥革命史丛刊》第2期)。关于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张磊在着作中分析了孙中山的进化发展观、自然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及二元论色彩的民主史观,认为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乃是先进战士战斗的理论武器,具有唯物主义性质,当然也揉合着唯心主义杂质并略嫌粗糙。在80年代初期还进一步展开了对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的研究。
逻辑学 杜国庠对先秦逻辑思想史有独到见解。他在《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人民出版社,1962年)的《名辩》一篇中概述了先秦逻辑思想发展的主导线,这一主导线明确地体现出了逻辑科学的基本矛盾——同异矛盾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这种看法在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性、规范性的重大理论意义。杜氏在晚年曾计划写出《中国逻辑史》一书,可惜未能如愿。章沛对辩证逻辑理论有深入的研究,着有《逻辑基础》(1979年)和《思维规律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等书。在《思维规律论》中,章沛指出思维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同异矛盾,分析了同异矛盾在整个认识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并据此阐明两种不同思维规律——同一律和对立同一思维律的有关理论。其次,他着重指出和论证了关于同一律的客观基础、认识论特点和根源、必然性、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同一律及其外围规律所内含的潜在的辩证因素;提出和论证了思维之从遵循同一律上升到遵循对立同一思维律的过渡、对立同一思维律的内部关系和结构、以及辩证思维存在着核心规律和外围规律所组成的规律系统等一连串新的观点,在列宁关于同一——对立——对立同一(矛盾)这一重要的辩证逻辑范畴系列思想的指导下,对思维过程的规律性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性论述。再其次,根据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的认识论特点,进一步阐明恩格斯关于逻辑眼界的观点,从而作出了关于两种逻辑的特点、同异、关系等问题新的明确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江明着的《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4年)是我国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第一部着作。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着重于对新情况、新特点进行探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争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力求作出回答和说明。该书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差别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一性斗争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质变的逐渐过程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和部分否定问题等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广东哲学界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过程中还注意发展横向的协作关系。1983年11月,广东哲学学会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在广东召开了首次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学术讨论会,会上的大部分论文辑录在《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论文集中。1985年5月,广东和陕西哲学界在西安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如何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60年代讨论过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问题。这场讨论前后涉及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总的量变过程的部分质变的有关问题;二是关于总的质变过程中是否存在部分质变的问题。讨论结果,关于量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问题,意见比较一致,而关于总的质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问题,观点不尽相同。比较突出的论文有,何城的《关于部分质变问题的商榷》(《学术研究》1962年第2期),王致远的《怎样理解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学术研究》1962年第2期)。70年代又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讨论,部分论文辑录在《一场哲学论争》论文集中。
1986年出版的《陈唯实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收集了陈唯实解放前后所写的10多篇通俗的哲学理论着作,这些着作曾在青年读者中产生过一定影响。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则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着作。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哲学简明教程》(1984年),是广大干部学习哲学的新教材。此外还有黎克明主编的《哲学现代化丛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已出两本。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哲学学会还组织到深圳调查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林江等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讲话》(1982年)和吴群策等的《特区经济条件的变化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学术研究》1982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