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方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45页(1500字)

近几年来,对广东地方文学的研究有所加强。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三方面:(1)用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总结广东自“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经验,写一部广东文学史;(2)研究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和问题,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3)写一批有影响的广东作家的评传或作家论。

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讨论了如何编写广东文学史的问题。有关广东文学史料的文章主要有欧阳山的《关于南中国文学会》、杜埃的《广州左联杂忆》(《作品》1982年1-3月号)、萧殷的《三十年代在广州的文学活动》(《特区文学》1982年第3期)、李筱峰的《陈黄光和潘皮凡的文学活动》(《作品》1982年6-8月号)、李育中的《广东小说家》(《随笔》1978年创刊号)等。此外,陈颂声、邓力伟研究了抗战时期在广州、香港、桂林等地出版的杂志《中国坛》的诗歌,选编了《南国诗潮》,并在《学术研究》上发表了论文。为了便于阅读和研究,花城出版社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广东作家30-40年代的作品选集,其中有洪灵菲的《大海》,冯铿的《重新起来》、草明的《绝地》、易巩的《杉寮村》、蒲风的《六月流火》、碧野的《墙头骑士》等。在大量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张振金正在撰写《岭南现代文学史》,并已列入广东“六五”科研计划的重点项目。

近年来对于广东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较多,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首先重新评价了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苦斗》,批评了过去评论中的片面和极左观点。这些批评文章主要有黄伟宗的《重读〈三家巷〉、〈苦斗〉》(《作品》1979年第1期)、《文艺应当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广州文艺》1979年第五期)等。接着是对新时期涌现的作家作品的研究,积极扶植新生力量。其中有对陈国凯作品的研究,如杜埃的《评<代价>》(《文艺报》1982年2月号)、楼栖的《如何评价<开门红>》(《作品》1979年第5月号);有对孔捷生作品的研究 ,如岑桑的《一部于平白中见功夫的作品——读孔捷生的<普通女工>》(《城晚报》1982年11月30日)、黄培亮的《可喜的第一步——读孔捷生的短篇小说》(《文艺报》1979年10月);有对吕雷作品的研究,如萧殷的《读吕雷小说》(《羊城晚报》1982年4月24日)、易准的《新人前进的足印——读吕雷的短篇小说》(《作品》1981年11月号);有对杨千华作品的研究,如易准的《美与剌的和谐统一》(《羊城晚报》1982年5月14日),谢望新、李钟声的《篇短意赅——评杨千华的短篇小说》(《作品》1979年第1期)等。同时,对于广东老一辈作家的新作,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杨越的《评陈残云的长篇小说<热带惊涛录>》(《花城》1982年第6期)、张绰的《别具一格的历史画卷——读陈残云的<山谷风烟>》(《作品》1982年第五期)、强振金的《评秦牧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文艺新世纪》杂志1985年第3期),谢望新的《更诗化、更哲理化——<岑桑散文选>读后(《作品》1981年第10期)、李钟声的《叙事“画”,抒情“点睛”——读黄秋耘的散文集<丁香花下>》(《羊城昨报》1981年8月20日)等。《海南大学学报》自1984年第1期起,还开辟了“岭南作家研究”专栏每期发表两三篇论文。到目前为止,已发表了陆基民的《论吴有恒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海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陈剑晖的《向生活的深层开掘》(《海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等10几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