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55页(2942字)
这是近几年社会科学研究中最活跃和最引人注目的方面,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四川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一开始,经济科学工作者就在省委领导下,通过不同形式参加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实践和理论探索。1979年初,当经济学的某些传统观念还严重地束缚人们头脑的时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省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省第一次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会议讨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等。这次会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相对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社会主义不能存在竞争等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要十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等观点。这些对于推动四川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1980年5月,经济学界开展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肯定了社会主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应具有的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论证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必然性与必要性。1981年3月至4月,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召开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研讨会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研讨会,对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完善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几年来,经济学界还同省内各部门的经济工作者一起,试验和研究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各种形式,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总结了计划、商业、物资、财政、银行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成果有:林凌、顾宗枨主编的《四川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1980年)、《四川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顾宗枨《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赵国良、郭元晞《论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关系二重性》(《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张泽荣等人的《除本分成制试验考察》(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王德中、李远宽《企业管理的改革》(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学界还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如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和探索。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参加重庆市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写出《关于在重庆进行综合改革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赞同和采纳,并在重庆市付诸实施。随后的几年,经济学界又围绕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开展了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以及搞活大中型企业、加快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讨。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林凌、郭元晞合写的论文《发挥重庆经济中心的作用》(《四川日报》1983年2月19日)、四川省商业经济学会编印的《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编印的《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文集、周殿昆的论文《试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物资流通》(《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第6期)。
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学界着力研究的另一个方面。1979年底,经济学界参加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调查组对四川经济结构的调查,共同写出30多篇资料和调查报告。随后,省级各经济部门、科研单位、经济学术团体,又分别对土地资源、林业、牧业、渔业、蚕桑丝绸、生猪经营、三线建设、能源水利、城镇建设等作了专题调查和开展有关这些方面的学术讨论,出版了《四川省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四川经济地理》(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年)、《四川渔业经济》(四川省社科皖出版社,1985年)以及蚕桑丝绸,生猪生产经营、非耕地资源利用、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论着和文集。党的十二大以后,围绕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在初步掌握省情的基础上,就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省计划经济学会曾先后组织了6次讨论会,讨论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七五”期间经济发展战略、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攀西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新天府建设方略》(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年)一书集中了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由省委研究室、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省委办公厅牵头,经济学界和省级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各市、地、州的实际工作者,通力合作写成的《四川农村的今天和明天》(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一书,是30多年来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重大科研成果。它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四川农村的现状和特点,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符合四川实际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有关的战略性对策,基本上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四川农利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1985年以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还与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大西南发展战略研究,成立了以社会科学院系统为主的开发大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大西南战略研究丛书之一、由唐泽江主编的《论大西南战略地位及其开发》已出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批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1983年)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这两本专着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实际问题和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交换的产生、特点、发展前途问题的争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运动规律,研究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内涵及在现阶段的特征,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见解。曾康霖《金融理论问题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一书,考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下银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有大银行存在的重要观点,并分析了传统模式下“三大中心”论(即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中心)的局限性,提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和发挥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生活调节者的作用等新见解,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李善明等人合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创立和产生过程的两本专着,具有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李善明与张赞洞合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1982年)和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创建记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此外,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编写的《印度经济》(人民出版社,1982年)一书,对研究印度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计划、货币金融与外贸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印度经济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