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56页(1307字)
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大省,人口问题是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了从理论上对我国人口政策和我省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概括,1980年成立了四川省人口学会,在它的组织和推动下,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了人口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相继建立了人口研究所。人口理论研究在四川一开始便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恢复了“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地位。赵学董《谈我国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许改玲《马克思劳动人口规律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6期)等文章指出:“两种生产”是社会发展客观的必然要求,“两种生产”观点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认定“两种生产”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这一关系乃是社会生产中最基本的比关系。在有关部门运用“两种生产”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人口学界配合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推出了一批普及人口学常识,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手册和论文,如刘洪康主编的《人口手册》(成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分中心,1983年),吴文的《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984年第24辑)等。随着实践的发展,四川的人口理论研究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以来,一批深入研究人口与经济关系和全面探讨“四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口问题的着作相继问世,如周振华的《中国人口状况与现代化建设道路》(《社会科学研究丛刊》1984年),吴忠观的《人口经济学概说》(1985年)。除了这些着作外,人口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于四川人口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数量、质量、各种结构等方面作了研究,写出了《中国人口丛书:四川分册》一书。
在开展人口理论研究中,人口学界十分重视调查研究。近年来,除了国家主持的第3次人口普查和生育率抽样调查外,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还紧密协作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比较重要的成果有:王克、肖力合写的《彭县一千户调查——妇女生育率分析》(《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984年第24辑),吴文的《四川苗族人口现状调查浅析》(《人口研究》1983年第3期),王端玉的《四川省各民族的婚姻状况及其对人口的影响》(《人口研究》1986年第5期)等。
为了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人口问题,人口学界与实际工作者一起,从战略高度研究人口发展问题。在这方面有价值的成果是:赵世利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劳动就业与人口控制》(《重庆人口通讯》1982年第2期),漆先望等人合写的《试论我省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四川计划经济》1983年第42期),卢远跃、王世柱《实现本世纪末人口发展目标战略研究》(《四川农村的今天和明天》516-525页)。此外,人口学界还与西南各省学术界多次举行了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出版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文集,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