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72页(1499字)

西藏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50年代和60年代,西藏地区的社会科学工作,重点是对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间文学、语言、习俗等开展调查,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现在各学科的研究都正继续深入发展。东嘎·洛桑赤列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牙含章修订重版的《达赖喇嘛传》、王辅仁的《西藏佛教史略》、陈家琎主编的《西藏学文献丛书》等专着、史籍的出版,都是西藏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赤列曲扎的《西藏风土志》、彭应全的《西藏宗教概说》等等,是这期间问世的藏族风土民俗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通俗读物。近年来,西藏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的课题已远远超出前人的研究范围。

由单一的藏族研究扩大到对其他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张江华的《门藏历史关系刍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提出门巴族是由古门隅的土着居民渗入藏族及其他民族的血统发展而成的。黄颢的文章《夏尔巴人族源试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认为,夏尔巴人是由西藏“古代六氏族”的董族()迁移发展而来。还有于乐闻的《珞巴族民间文学概况》等,也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全国各地许多学者和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到西藏工作,充实西藏地区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与当地民族科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这样,西藏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由西藏学研究扩大到列主义理论、哲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杨文极的《关于正确评价唯心主义的几个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谈到,只有正确评价唯心主义,才能科学地总结人类认识的经验和教训。刘文库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认为全面按照资本主义体系的论述方式来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的办法是不科学的。黄继农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几个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仍是一种商品经济,它反映的是联合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彭英全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不是阶级斗争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除各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些论着说明,西藏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极为密切。

当文艺思潮中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波及到西藏时,西藏的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文艺研究和评论工作者积极参加了讨论,进行理论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胡秉之的《我国文艺史上的一块丰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期)一文指出,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文艺问题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李兰生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认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不能把“解放思想”、“干预生活”与“社会效果”对立起来。李佳俊的《论文艺作品的民族特色》(《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一文认为,近两年来,部分作家在创作中试图抛弃民族的文艺传统,创造一种“世界性”的“超民族文学”,实际上是在搬弄西方文艺的模式去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而陷入迷惘。这些文章的出现,使西藏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开始呈现出立足于本地区、着限于全国的新特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