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13页(1706字)
【释义】:
人因摄入细粒棘球绦虫卵而形成为中间宿主(狗为终宿主)。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六钩蚴穿入肠壁末梢静脉,随门静脉入肝,发育为棘球蚴,形成包虫囊,肝细粒棘球蚴病占78%,肺占8.5%~14.5%,其他脏器如脑、脾、肾、骨与女性盆腔器官较少见。
【诊断】:
1.流行病学 国内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西藏、四川、陕西、东北地区为流行区。
2.临床表现
(1)症状
1)肝细粒棘球蚴病 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质较坚,巨大肝右叶包虫囊向上生长可引起膈升高。位于肝门附近者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或压迫门静脉引起脾肿大及食管静脉曲张。当来自胆管引起感染者可引起发热、肝痛、血白细胞升高,酷似肝脓肿。有4.3%~11.5%患者肝包虫囊穿破入腹腔时导致过敏性休克,囊液散发部位可产生多发性包虫囊肿。
2)肺细粒棘球蚴病 以右肺多见,可伴胸痛、咳嗽、血痰等,当囊破裂时可发生大咯血,呼吸困难,咯出大量囊液与粉皮状角皮膜,易引起窒息,伴感染时咯脓痰及发热。
3)脑细粒棘球蚴病 多见于儿童,以顶叶为多见,常伴肝、肺包虫囊。可诉头痛,癫痫发作,颅压升高。
(2)体征 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可扪及肝异常肿大、脾大,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无特殊体征。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皮内试验 患者用包虫囊抗原0.1~0.2ml皮内注射15分钟后皮试可呈阳性反应,阳性率70%~95%,但与结核病、猪囊虫病及肺吸虫病有交叉阳性反应。
2)血清免疫试验 以ELISA检查,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患者血清中有抗体者为阳性反应,但与猪囊虫病患者有交叉阳性反应。
(2)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B超、头颅CT、肝CT、肺CT或核磁共振影像可见到相应部位有囊性占位病变。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指征
1)播散性继发腹膜与胸腔多发性包虫囊肿。
2)多器官或单一器官多发性包虫囊肿者。
3)肺或肝包虫囊已作过手术又复发而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再次手术者。
(2)方法 阿苯达唑,成人每日20mg/kg,分2次服用,治疗期限应根据包虫囊大小(B超或CT随访),以连续服用2~3年或更长为益,并注意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1)指征 巨大的肝细粒棘球蚴病、肺细粒棘球蚴病、脑细粒棘球蚴病。
(2)方法 手术前宜先用阿苯达唑治疗以杀死原头蚴可防止播散与复发。
1)肝细粒棘球蚴病 手术时先抽出囊液,切开囊腔取尽子囊,并将内囊摘除。手术时囊内不宜注射甲醛溶液,以免诱发硬化性胆管炎。
2)肺细粒棘球蚴病 一般用内囊摘除术,如巨大囊肿伴发支气管扩张者作肺叶切除。
手术时均应防止囊液外滴,以免产生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