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包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83页(1988字)

【释义】:

肺包虫病(hydatidosis)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寄生虫病,以牧业地区多发,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主要流行地方病。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少数可经呼吸道吸入虫卵而发生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引起囊型包虫病,多房棘球绦虫引起泡型包虫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1)囊型包虫病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囊肿增大常有干咳、胸闷、胸痛、气急等刺激或压迫症状。体格检查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纵隔气管移位。囊肿破裂可伴有皮肤潮红、荨麻疹、喘息甚至休克等过敏症状。包虫囊肿破入支气管,可突然咳出大量清水样囊液和粉皮碎片。重者出现窒息;破入胸腔可发生严重气胸、胸腔积液;肺内破裂形成肺脓肿或脓气胸。囊肿感染时则表现为肺炎、肺脓肿症状。

(2)泡型包虫病 多为20~40岁青壮年,常有猎狐史。先有肝病表现,数年后出现胸痛、咳嗽,痰为黄色腥臭黏液痰。病变广泛者有呼吸困难。多死于肝功能衰竭。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但嗜酸性粒细胞可有轻至中度升高。

2)病原体检查 如囊肿破裂,咳出物或胸液可找到囊肿碎片、子囊和原头蚴等。

3)免疫学检查 包虫皮内试验(Casoni皮内试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高。对检测血清抗体阴性而仍怀疑包虫病者可行皮内试验检查。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5%以上。用ELISA测定患者血清抗体、IgG亚型有助于区别急性或慢性患者。用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包虫循环抗原,更能反映体内虫体负荷及存活情况,可用于早期诊断。从多房棘球绦虫提取特有的EM-2抗原,作ELISA包被抗原,可用于鉴别二种包虫病,发现无症状的泡型包虫病。

(2)X线表现 囊肿早期直径<1cm,仅见边缘模糊的炎症阴影。直径>2cm,后期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类圆形阴影。直径2~10cm多为单发。多发性一般呈双侧分布,胸透时可发现包虫囊呼吸征,即囊肿随深呼吸发生纵向伸缩变形,吸气伸长,呼气缩短,或因粘连而牵拉成不规则变形。囊腔与气道相通,少量气体进入内外囊壁间,在囊肿上部出现狭长新月形气带,呈现“镰刀征”;当包虫囊肿破入3~4级支气管,空气进入外囊内,而内囊塌陷并漂浮于囊液面上,显示“水上浮莲征”。如空气进入内囊,使内囊保持膨胀状态,呈现“日环蚀征”。囊肿破入小支气管囊液喷出,而内囊缩成团块状,不能咳出,游离于外囊空腔内,称为“游动团块征”。

泡型包虫病表现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最大可达3~4cm,边缘不整,密度不均,可有透亮区或钙化点。

(3)其他 B超可检测出2cm以上的肝脏包虫囊肿和接近于肺表面的包虫囊肿。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肺结核空洞、肺癌、肺部炎性假瘤、肺囊肿、肺脓肿、胸腔积液等鉴别,泡型包虫病须注意与转移性肺癌、肺泡细胞癌及肺结核等鉴别。

【治疗】:

1.外科手术 为根治本病的主要方法。其原则是摘除内囊,避免囊液外溢,尽可能多保留健康肺组织。手术方法主要有内囊摘除术,肺楔形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其中内囊完整摘除术适用于无并发症者,内囊穿刺摘除术适用于有并发症者。

2.药物治疗 用于多发囊肿,肺功能差不能手术,术后复发,多脏器受损及手术前后预防扩散。

(1)丙硫苯咪唑 成人每次400mg,每日2次,30d为一疗程。停药1~2周可重复治疗,一般用3~5个疗程,不良反应轻。亦有报道每日用20mg/kg,分2次口服,30d为一疗程,连续服用12~18个疗程,近年主张大剂量、长疗程治疗泡型包虫病,但需警惕对肝脏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2)吡喹酮 每日15~25mg/kg,分2~3次口服,6d为一疗程,停药4周,可重复1~2疗程。该药不能达到寄生虫学治愈,多用于术后服药,可防止手术过程中原头蚴扩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