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08页(2444字)

【释义】:

白细胞数量减少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或稍减低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其中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值减少,<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当中性粒细胞数值减少,<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诊断】: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其发病多以继发性为主,通常有以下原因:①粒细胞生成减少,由于化学药物、电离辐射、感染所致骨髓增生减低;②粒细胞增殖异常,见于MDS,巨幼细胞贫血等;③粒细胞分布异常,也称假性中性粒细胞减低,见于过敏、病毒感染、溶血症等,起源在于循环池中粒细胞减低,而边缘池粒细胞正常,注射肾上腺素后外周粒细胞可恢复正常;④粒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见于感染、炎症和脾功能亢进或药物致使粒细胞破坏过度。

1.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症状轻微,常见头晕、乏力、心悸和低热等,通常无明显特殊体征。

(2)粒细胞缺乏症则属内科急症,发病骤起,常见头痛、咽痛,随后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升高;同时可出现眼部充血,水肿或坏死,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触痛,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败血症和神志昏迷等。

2.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在粒细胞减少时,中性粒细胞数值<1.5×109/L时;当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中性粒细胞数值<0.5×109/L时,甚至缺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一般正常。在恢复期,首先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升,随后粒细胞恢复。

(2)在骨髓象,粒细胞减少时,一般无特殊改变,骨髓细胞增生正常或减低,可有成熟障碍;粒细胞可出现轻度形态学异常,如:中毒性颗粒,空泡或核固缩等。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骨髓粒细胞增生减低或缺如,在恢复期时,首先是原始或幼稚细胞增生,随后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显着增多,最后才是成熟粒细胞。

【治疗】:

1.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1)寻找并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的关键和首要步骤,去除病因方可治愈本病。

(2)升白细胞药物 目前临床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的升白细胞药物很多,但疗效不确定。一般选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如:维生素B4,20~40mg/次,口服,一日3次;利血生,20mg/次,口服,一日3次;鲨肝醇,50~100mg/次,口服,一日3次;碳酸锂,20~30mg/次,口服,一日3次;升白安,20~30mg/次,口服,一日3次;肌苷200~600mg/d,静脉注射等。其他如血美安,施普瑞等也可试用。

(3)脾切除 对于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若骨髓增生活跃,上述治疗无效者,可给予切除治疗。

2.粒白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急症、重症,必须及时治疗。

(1)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关键和首要步骤,如停用所有可疑药物,脱离电离辐射等。

(2)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隔离或清洁护理,以防止继发性感染。

(3)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对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0.5×109/L,甚至<0.2×109/L时,患者多出现中、重度感染,必须立刻给予治疗。体温超过38℃,进行血液或体液致病菌的检测,同时给予广谱、高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一般的易感病原体为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等],抗生素试用应按如下原则给药:肾功能正常者给予抗假单胞菌青霉素(pipetacillin或ticarcillin)加氨基糖苷类药物(amikacin或to-bramycin等);肾功能异常者,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ceftazidine或cef-operazone等);若培养发现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或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则加用vancomycin;若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热和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以上,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需加用抗真菌药物(fluconazole或am-photerecin B)。

(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骨髓粒细胞的造血恢复,缩短粒细胞减低的时间,降低严重感染的机会。一般应用如下:G-CSF5~10μg/kg,每日皮下注射,或GM-CSF5~10μg/kg,皮下注射。一般应用后患者呈剂量依赖性的粒细胞升高。

(5)粒细胞输注 目前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粒细胞输注已较少开展。原因在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发热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供者的来源和血细胞相关疾病(CMV,HIV病毒等)传播的危险。

(6)静注丙球 严重感染者可给予静脉注射用人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5~5.0g/d,一周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