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01页(2116字)

【释义】:

痛风(gout)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或)痛风性肾病。上述表现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诊断】:

1.临床表现 典型痛风患者发病多为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体形肥胖,嗜酒,常有家族史。

(1)急性期 患者起病急骤,常在午夜或清晨突然发病,多累及双下肢远端足趾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白天可缓解,并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加速等。

(2)慢性期 患者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剧,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半数患者有痛风石形成,多在外耳耳轮、跖趾及指间等处易发。后期尿酸结晶沉着于肾脏,引起肾小管阻塞,可出现肾结石同时伴发肾盂肾炎及肾小动脉硬化,最终引起肾绞痛、高血压及尿毒症。

2.辅助检查

(1)血尿酸 升高,男性大于417μmol/L,女性大于357μmol/L。

(2)X线检查 可显示受累关节面附近骨骺部缺损性病变。

(3)关节液检查 可找到尿酸钠结晶或组织内尿酸钠沉积。

3.诊断标准

(1)有典型症状 突然起病,夜间加剧,白天缓解,局限于下肢远端。

(2)有2次以上发作。

(3)有痛风石形成。

(4)血尿酸 男性大于417μmol/L,女性大于357μmol/L。

(5)关节液内找到尿酸钠结晶或组织内有尿酸钠沉积。

(6)用秋水仙碱治疗可迅速缓解。

如上述标准中有两项符合,可诊断为痛风。

【治疗】:

治疗目的:终止急性发作,防止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1.饮食控制 痛风患者应控制饮食,肥胖者适当减轻体重,蛋白质摄入每日为0.8~1.0g/kg,脂肪40~50g/d,忌食心、肝、肾、脑等高嘌呤食物,严格戒酒。

2.急性期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药物治疗有:

(1)秋水仙碱 可迅速终止急性发作。每小时口服0.5mg或2小时口服1mg,症状缓解或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停药。最大剂量为6~8mg/d,如症状无改善则停用。

(2)非类固醇类消炎药 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通常与食物一起服用。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初始剂量为50mg,每8小时1次,症状缓解后维持24h,逐渐减量为每次25mg,每日2~3次。

(3)糖皮质激素 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致“反跳”,故只在其他药物无效或禁忌时选用。可予泼尼松10mg,每日3~4次。

3.发作间期及慢性期处理

(1)促进尿酸排泄

1)羧苯磺胺(丙磺舒) 初始剂量每次0.25g,每日2次,2周内可增至每次0.5g,每日3次。如血尿酸明显增高,可适当调整剂量,最多不超过每日3g。有过敏、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

2)苯磺唑酮 初始剂量每次50mg,每日2次,逐渐可增至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多不超过每日600mg。不良反应同羧苯磺胺,并可有骨髓抑制。

3)苯溴酮 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初始剂量每日25mg,可逐渐增至每日100mg。

(2)抑制尿酸生成 别嘌呤醇剂量每次100mg,每日2~4次,最多不超过每日600mg。不良反应可有胃肠道不适、皮疹、发热、肝脏和骨髓损害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多见,故剂量应减半。

4.辅助治疗 痛风患者应摄入大量液体以促进尿酸排泄,每日2~3L以上。并可服用碳酸氢钠或柠檬酸三钠等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