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2页(2282字)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较为普遍认为与长期过度的卵巢雌激素刺激有关,多见于30~50岁妇女。

【诊断】

1.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常与肌瘤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相关。

(1)症状

1)子宫出血 多见于黏膜下肌瘤和壁间型肌瘤,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可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由于出血多可出现继发性贫血。

2)腹部肿块 黏膜下肌瘤往往无症状,肌瘤增大时,可在下腹部摸到肿块,并可有压迫症状,如尿频或排便困难。

3)疼痛 一般无疼痛,压迫盆腔血管、神经后可引起疼痛,浆膜下肌瘤扭转或孕时、产后肌瘤红色变性可有剧烈急腹痛产生。黏膜下有蒂肌瘤,子宫收缩扩张宫颈而发生疼痛,凡有疼痛发生时,必须进一步查明原因。

4)白带增多 盆腔充血或炎症时,可出现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可有血性或脓性白带。

(2)体征 妇科检查:由于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有无退行性变化或合并症等出现各种体征,可发现子宫增大或高低不平的结节,质硬而无压痛,黏膜下肌瘤可为均匀性增大,有时宫口松手指进入宫腔可及肌瘤。宫颈肌瘤往往检查时宫颈出现压迫畸形表现。

2.辅助检查

(1)B超 测量子宫大小、形状,显示低回声区的肌瘤。

(2)探宫腔深度及诊断性刮宫协助诊断。

(3)X线检查 肌瘤钙化时,下腹平片可显示或宫腔输卵管造影术可协助诊断黏膜下肌瘤。

(4)宫腔镜检查 观察宫腔情况,对黏膜下肌瘤可进行诊断及治疗,并通过诊刮,排除宫腔内膜的病变。

(5)腹腔镜检查 尤对浆膜下肌瘤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有着很大的帮助。

3.鉴别诊断 虽为常见病,但需与妊娠子宫、卵巢肿瘤、子宫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肥大、畸形相鉴别,有利于正确的治疗。

【治疗】

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等情况全面考虑。

1.随访观察 肌瘤小且无症状者(一般小于妊娠2个月样大小),可定期复查比较,如肌瘤迅速增大或变性时,则应进一步处理。

2.药物治疗 年龄较轻,或绝经期妇女,症状较轻或肌瘤较小或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者可用药物治疗。

(1)丙酸睾丸素针(25mg),经来时每日1针,肌注,共3d,以后每3日1针,共6针,一般每月总量不超过250~300mg。

(2)子宫收缩剂,月经多时可起辅助作用。

(3)有些应用息隐、三苯氧胺或孕激素治疗,由于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存在争议。目前一般公认的有效药物为GnRHa(LHRHa)可抑制垂体、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适用于小肌瘤,经量增多或周期缩短,更年期或近绝经期患者;对巨大肌瘤或较难于手术的肌瘤,术前先用此药物治疗,可方便于手术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及剂量:LHRHa300μg或500μg每日肌注,抑那通3.75mg每4周1针(皮下)或诺雷德3.6mg每4周1针腹壁(皮下)。但此药物不宜长期持续使用。由于可使雌激素缺乏而导致骨质疏松症,一般持续用药3~6个月为限。

3.手术治疗 若肌瘤>2月余妊娠子宫大小或症状明显或以致贫血者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

(1)肌瘤剜除术 黏膜下肌瘤脱出子宫颈口外,可将蒂结扎断之,若在宫腔内可在宫腔镜下进行手术,送病理检查。一般是以腹部手术为主,尤其要求保留子宫者可作肌瘤剜除术,术中以作冷冻病理检查排除恶变为妥。

(2)子宫切除术 子宫为多发性肌瘤,年龄较大,伴其他妇科病变可作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方式一般以腹部手术为主,但亦有介绍用阴道手术方式进行。

(3)腹腔镜手术 由于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可替代部分剖腹手术。

(4)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治疗平时要注意预防流产、早产。孕期腹痛、高热、白细胞升高,子宫有压痛时,在排除其他病理情况下要注意到肌瘤红色变性,一般以对症疗法为主,临产时,注意有无产道受阻可能。关于剖宫产时肌瘤剜除术或子宫切除术,过去一般认为不应同时进行,但目前认为是否同时手术,应依据具体全身情况给予决定。产后易引起感染,产后出血,应引起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