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5页(3256字)

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病因被认为雌激素的影响为重要因素,患者常伴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绝经期延长等情况。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绝经前、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经药物治疗未有转好者。

2)阴道有异常分泌、排液等情况。

3)晚期时,由于转移或宫腔继发感染可导致疼痛出现。

(2)体征 早期子宫正常大小。老年妇女子宫不萎缩,且软而饱满感。病灶侵犯子宫腔后,可出现蔓延处组织变厚及增厚感。

2.辅助检查

(1)诊断性刮宫 应作宫颈、宫体的分段诊刮。术时当心穿孔。

指征:

1)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在排除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病变者。

2)患者有长期无排卵之病史,或有其他危险因素情况。

3)阴道口有不正常细胞反复出现,但宫颈活检阴性。

4)卵巢患有卵泡膜细胞瘤或卵巢颗粒细胞瘤者。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好转、治愈后,又出血者。

(2)细胞学检查 由于内膜细胞一旦脱落往往发生退化,变形,溶解等一系列变化,为此,阳性率不高,目前有采用管腔吸引涂片,子宫内膜刷等方法可使阳性率提高。

(3)宫腔镜检查 已在协助诊断上广泛应用,可避免了常规诊刮的误漏,但由于使用膨宫介质窥检,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应引起注意。

(4)阴道B超检查 可检查内膜厚度及影像,有助于诊断。

(5)淋巴造影术 用以发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尤已侵犯宫颈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

(6)CT及MRI检查 可协助诊断宫腔宫颈,尤肌层浸润情况及淋巴结的转移等,但直径<2cm的淋巴结难以确认。

(7)血CA199测定 若术前CA199已高值者,可供以后作监察指标。

3.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应提高警惕,往往为内膜癌前期病变。其他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息肉,子宫颈癌及输卵管癌应加以鉴别。

4.临床分期 FIGO1982年新订的临床分期如下:

0期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此期不列入治疗效果统计)。

Ⅰ期 癌局限于子宫体:

Ⅰa 宫腔长度≤8cm;

Ⅰb 宫腔长度>8cm。

按组织学分类,Ⅰa及Ⅰb期各再分为4亚期:

G1 高度分化腺癌;

G2 中度分化腺癌;

G3 未分化癌;

G4 未定级。

Ⅱ期 癌已侵犯宫颈。

Ⅲ期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包括阴道,但未超出真骨盆。

Ⅳ期 癌超出真骨盆或明显侵犯膀胱或直肠黏膜:

Ⅳa 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

Ⅳb 癌已有远处转移。

5.手术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FIGO,1988),见表1.5.3。

表1.5.3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FIGO,1988)

有关分期的规定:

(1)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区分Ⅰ期或Ⅱ期的方法不再应用。

(2)少数患者应选用放疗,仍采用FIGO(1982)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

(3)肌层厚度应和癌浸润肌层深度一并测量。

组织病理学分级:

G1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5%;

G2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6%~50%;

G3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50%。

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

(1)核呈明显的不典型性,分级上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核的分级更重要。

(3)有鳞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的核分级来定。

【治疗】

1.手术治疗 由于内膜癌发展较慢,多数认为单纯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切除术已足够,术前应作宫颈缝合或用酒精、碘纱条填塞防止残端种植,术中先作双侧输卵管伞端扎住,并尽量避免挤压子宫,并作腹腔液肿瘤细胞检查。

当细胞分化不良、深肌层浸润、子宫颈管累及子宫外的病理应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2.药物治疗

(1)抗癌药物治疗 常用有5-FU、CTX、DDP和ADM等药物。看来联合药物化疗为优。过去认为化疗疗效差,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2)激素治疗 对于不宜手术或放疗的晚期复发者,尤为一治疗手段,但剂量要大剂量长期治疗为是。孕激素常用为甲孕酮、己酸孕酮,有口服、肌注及管腔注射等途径。往往与化疗、放疗或手术等联合使用。

(3)抗雌激素药物治疗 三苯氧胺的应用使肿瘤细胞内孕激素受体上升更有利于孕激素治疗。

(4)目前亦有开始使用GnRHa治疗,但尚需更多病例的观察,而作结论。

3.放射治疗 用于术前、术后,主要有腔内和体外照射两种,配合其他治疗,以提高疗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