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68页(1723字)

本症是指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其感染途径可发生在出生前,如母亲有发热等感染史;产程中,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水污染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后有窒息抢救史及脐部或皮肤黏膜等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早产儿因免疫能力低下故更易发生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常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个组成部分。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常无特殊症状。一般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反应低下,体重不增,体温不升或发热,面色苍灰或黄疸进行性加重,并可有呕吐。重者可出现抽搐、神志不清,并发硬肿症、休克、DIC。

(2)体征 肝脾肿大,注意脐部有否红肿及脓性分泌物,皮肤黏膜有否破损等。

2.辅助检查

(1)血培养 争取在抗生素应用前抽血。严格无菌操作,最好用不同部位的双份血标本。

(2)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L或生后3d白细胞总数>20×109/L,杆状核细胞≥20%中性粒细胞总数。

(3)其他培养及涂片镜检暴露的感染灶及脐部涂片、培养,脑脊液的检查等。

(4)C反应蛋白 ≥15μg/ml,微量法++~+++提示败血症。

(5)白细胞层涂片检查、对流免疫电泳、乳胶颗粒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型细菌及质粒分析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1.抗生素 可根据感染的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先选用两种抗生素,明确病原菌和药物试验后再进行调整。抗生素必须是杀菌剂,易透过血脑屏障,应静脉用药,联合用药,用量要足,疗程要长。一般10~14d。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族和氨基糖苷类。重症者或院内感染的宜用耐酶青霉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详见表2.12.3。

表2.12.3 新生儿败血症的抗生素治疗

2.支持疗法

(1)保暖。纠正缺氧。供给足够的能量、水分。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休克者要扩容,可补充适量的血浆和白蛋白。

3.其他治疗

(1)黄疸较重者应按高胆红素血症处理。

(2)有中毒性休克时可考虑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2mg/kg或氢化可的松10~20mg/kg,静脉注射,每4小时1次,用2~3d。

4.换血疗法 当抗休克治疗无效,合并有中、重度硬肿症及DIC时可作换血治疗。换血量为150~180ml/kg。换血后可除去血中细菌及毒素,除去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凝血机制障碍,供给特异性抗体、补体和调理素等。

5.静脉免疫球蛋白 可提高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尤其适用于早产儿。剂量400mg/kg,可连用3d。

6.输中性粒细胞 适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储存库衰竭者。输入前应经30Gy(3000拉德)照射灭活有免疫力的淋巴细胞,以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每次每千克给予1×109粒细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