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理财手册上》第27页(3530字)

1.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就是具体组织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模式。

企业为完成其总体的经营目标,客观上需要由一些既有不同的专业分工,又在总体方向上协调一致的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些不同的活动单元在实际活动中一般是无法自动实现协调的。因此,要采取一定的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并且,与这种组织形式相适应,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确定这些机构或部门的责任和权力,确定它们管理企业内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内容。

不难看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在业务内容、职务范围、责任、权力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职能结构。即完成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的分配结构;

②层次结构。又称组织的纵向结构,即各管理层次的构成;

③部门结构。又称组织的横向结构,即各管理部门的构成;

④职权结构。即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

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职能结构明晰而完整、层次结构高效而合理、部门结构精简而健全、职权结构明确而又协调的组织整体。

2.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建立完备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逻辑要素。这是建立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首要前提。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又归纳为如下几点:

(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企业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系统的管理构成。纵向管理层次的多寡表明企业纵向管理的复杂程度。它一般受总体管理业务量的大小及管理业务本身的性质影响。我国大中型企业一般有五六个或更多的层次。小型企业则可能仅有二三个层次。

所谓管理幅度或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直接领导下级的人员数量。领导的下级人员多则称之为管理幅度大或跨度宽。管理幅度一般受上级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以及管理业务量大小的影响。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者有着密切关系。在总的业务量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同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就可能越少。

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这是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在确定二者时,既要结合企业管理业务量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水平,又要注意根据企业具体实际情况,本着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来建立能够完满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而良性运转的组织机构。

(2)组织结构的分工程度

所谓分工程度是指企业的各项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它表明企业组织结构专业化的程度。在企业实际中则是具体表现为部门或科室、职务或岗位划分的数量的多少。如果企业的管理业务总量大致相同,那么,部门或职能科室等机构设置多的企业,其组织结构的分工程度较细、专业化程序较高。

一般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不断的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即进行必要的,适时的分化、调整,这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此不宜机械地的理解。因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宜随意变动。若短时期内频繁地变动会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不要片面的认为企业组织结构中部门设置越多,专业化程度越高就越好,这要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既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又不致使部门设置过多,以提高结构效率。

(3)分工类型

企业组织结构横向的部门分工,不仅存在一个划分的精细程度问题,还存在一个划分的类型问题,即按什么标准将横向的业务活动进行归类的问题。这特别表现在企业的第一级管理层。在企业中,常见的分工类型有这样几种:按职能分工的职能制类型;按产品进行分工的产品制或称事业部制类型;按地区分工的地区制类型以及综合性的混合制类型等。

这几种分工类型各有特点,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选择。从某种类型转为其它种类型要涉及的问题的范围较广,条件较多,而且经历时间较长,影响面大,企业应慎重从事。

(4)集权程度

集权程度指的是企业将各项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高层组织的集中化的程度。如果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集中到企业高层组织,中下层组织只被分给到了少而且小的决策权,那么,我们就称为是企业的集权程度高;反之,如果趋于将较多和较大的生产经营决策权授予企业中下层组织,高层组织只保留少数较重要的决策权,则称之为集权程度低或分权程度高。

一般说,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中不可能实行完全的集权。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是企业设立组织结构的原则之一。

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企业产品结构及生产技术特点,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的规模与组织形式等。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5)规范化程度

所谓规范化程度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中,处理确定性的、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活动,或完成相同的或相似的生产作业而采用相同的方式的程度。通俗地讲,完成各种生产作业或各项管理业务,是否具有标准的通用的程序或方法。

在一个管理高度规范化的企业里,工作内容规定得很详细、具体,相同的管理业务,相同的生产作业,不论人员是否更换、工作程序作业程序及方法不变;同时,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可以在各个部门或单位以相同的方式进行。

生产作业和管理业务的规范化通常包括在企业标准内。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业务的规范、通常称作管理工作标准。而生产作业的规范,则属于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作业和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程度,具体的可以用已经纳入企业的作业标准和管理工作标准的数量及其详细程度来衡量。

(6)制度化程度

所谓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制度化程度是指,企业中各部门、科室及生产单位之间及其内部传递各种管理指令及信息时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及频率。它包括表明企业中各项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的规章制度,以及上下左右间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所有这些,都是用正式的书面文件的形式来描述组织的行为和活动。

在制度化程度高的企业里,各项制度用正式的经过批准的书面文件来加以合法化,上下左右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多采用书面文件的方式,说明企业管理的正规化程度高;而在制度化低的企业里,各项工作和活动尚未订出正式的制度,或仅是领导的口头决定或不成文的,企业中上下左右间的信息交流也多采用口头的方式,说明企业管理的正规化程度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