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260页(3997字)

急性心包炎是指心包脏层与壁层的急性炎症,多为其他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或并发症,也可由邻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亦可与心肌或心内膜炎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及急性心包填塞征。紧急情况下需立即心包放液减压,以免造成死亡。本病属于中医学“心痛”、“胸痹”、“心悸”等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婴幼儿以化脓性居多,年长儿多为风湿性、结核性,以及并发于尿毒症、红斑狼疮等。根据心包脏层与壁层的炎性渗出液体增加情况,分为干性心包炎和湿性心包炎。干性可转为湿性。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湿热毒,他病影响或温热病过程中,邪毒内陷心包导致正气耗伤、痰饮、瘀血阻滞。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症状

心前区疼痛,多刺痛或压迫感,可向左肩背或腹部放射,坐位或前俯位可减轻疼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燥不安。心包渗出液生成迅速或量多时可有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出汗等。

二、体征

1.心包摩擦音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清晰,多在短期内消失。

2.心包填塞征:表现有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肝颈静脉征阳性、下肢水肿、脉压缩小、心音遥远、心率加快及奇脉等。

三、理化检查

1.化验检查:感染者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增快等。

2.胸X线检查:心影扩大,呈对称性,心影各弓分界消失,心外形呈锥瓶状,透视下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3.心电图检查:特点是低电压,S-T段及T波改变(S-T段下移、T波低平、平坦或倒置,早期有S-T段上移),窦性心动过速等。

4.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包脏层与壁层之间可见无回声区。

婴幼儿往往缺少典型症状,因此如在肺炎脓胸及败血症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脏扩大等,要考虑并发心包炎的可能。

〔鉴别诊断〕

主要是不同病因所致不同类型心包炎间的鉴别。化脓性、病毒性及尿毒症时的心包炎常呈干性阶段,而结核性常以大量渗出为特征。心包穿刺液涂片培养,有助于病因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痰热互结

发热汗出,胸闷胸痛,咳嗽气促,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水饮凌心

心胸憋闷疼痛,咳逆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头昏心悸,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脉滑数。

三、痰瘀阻滞

心胸憋闷疼痛,心悸眩晕,喘促,水肿,或肋下有痞块,口唇发绀,舌质暗有瘀点,脉涩。

四、气阴两虚

胸痛心悸,低热或午后发热,面色潮红,汗出,手足心热,咳嗽气短,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宜适当休息,重症应卧床休息。低盐、清淡、细软、易消化饮食为主。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中医分型治疗

1.痰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逐饮。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 竹茹 半夏 丹皮 柴胡 瓜蒌 薤白 赤芍 麦冬 银花 大黄

加减: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湿热蕴蒸者加防己、薏苡仁;若口苦、心烦、胁痛者加胆草、白芍;若壮热汗出胸痛,口渴冷饮,方用白汤加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银花、连翘。

2.水饮凌心

治法:泻饮逐水,健脾和中。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

葶苈子 白芥子 大枣 甘草 桂枝 茯苓 白术 车前子 泽泻

加减:胸闷胸痛明显者加瓜蒌皮、薤白;咳喘痰白加干姜、五味子;兼阴虚加芦根、麦冬;气短乏力加黄芪。

3.痰瘀阻滞

治法:涤痰逐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 红花 赤芍 当归 生地 丹参 柴胡 枳实 瓜萎 皮 郁金 薤白 黄芪。

加减:心悸怔忡明显者加酸枣仁、生龙齿。

4.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

西洋参 麦冬 五味子 知母 百合 沙参 丹皮 枣仁 百部

加减:挟痰者加胆南星、瓜蒌皮,兼瘀者加丹参。气虚明显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三、西医药治疗

1.病因治疗

(1)化脓性心包炎: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足量抗生素,静脉用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常选用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氨基糖甙类等,疗程1~3个月,每隔1~2天心包穿刺排脓,或早期切开引流,可减少心包缩窄的发生。

(2)结核性心包炎: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水扬酸钠或利福平治疗(参照“结核”章)。可同时适当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风湿性心包炎: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水扬酸类联合治疗。

(4)病毒性心包炎:主要对症,如用阿司匹林每日40~70mg/kg,分3~4次口服,重症可用强的松,每日1~2mg/kg,疗程6~8周及抗病毒治疗。

(5)尿毒症、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心包炎,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

2.对症治疗:气急则给氧;心前区痛、烦躁可给镇静剂、镇痛剂;出现心包填塞征,即行心包放液减压。

四、中成药

1.金匮肾气丸:1/2~1丸,日2次口服。应用于阳虚饮盛者。

2.安宫黄丸:1/2丸,日1次服。适用于痰热明显者。

五、食疗

1.鳝薤白汤:鳝鱼500g去肠杂,鲜薤白120g,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鱼,分次服。适用于痰饮停聚,呼吸困难,水肿重者。

2.龙眼丹参饮:桂圆肉30g,远志肉、丹参各15g,水煎加红糖,每天2次代茶饮。适用于气虚血瘀等症。

六、针灸推拿疗法

1.体针: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尺泽、天地、神门、水泉、阴陵泉、水道等,有发热者可选大椎曲池。

2.耳针:取皮质下、内分泌、肾、神门、交感等,采用埋针或压王不留行子。

3.推拿疗法:按心俞、内关、膻中、鱼际以及灵墟(左)、尾翳(左)、天池(左)等。

〔现代研究〕

关于本病的中医治疗,从报道来看多以水饮、瘀血、阴伤等辨治,常用方如葶苈大枣泻肺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效果满意。但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