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分裂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95页(3642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个性、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改变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儿童精神分裂症大多在学龄期发病,以10岁以上发病者较多。大部分病例到后期出现智能衰退,故过去亦称为早发性痴呆。属于中医学“癫狂”病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因素包括:

1.遗传:儿童患者近亲中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者占27%~36%。

2.环境与心理社会因素: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儿的性格为内向性或弱性,有时因不良环境造成性格异常。

3.躯体因素:部分患儿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另外,约50%以上病例于发病前有精神受刺激病史。

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主要由于精神受到刺激,或日常抑郁过度而致病。郁怒伤肝,肝郁伤脾,脾伤痰生,若痰浊蒙蔽神志表现静而忧郁者为癫证;若痰火蒙蔽清窍表现动而狂躁者为狂证。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

阳性精神病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以及环境与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等。多缓慢起病。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性格的变化,变得孤独退缩,不易与人接近,学习成绩下降,逃学。有的患儿出现强迫性症状,如重复无意义的动作等。

2.发展期症状:

(1)思维和语言障碍:语言重复、单调、含义不清。思维荒谬,联想散漫,严重时可达思维破裂,或有妄想、夸大、猜疑等现象。

(2)情感障碍:淡漠、呆板,对亲人无感情,对事物无兴趣。

(3)感知障碍:半数以上患儿出现各种听、视、嗅、触、味幻觉,以幻视、幻听为常见,内容多荒诞离奇。

(4)行为与意志障碍:可有冲动性行为或抑制性退缩行为、刻板动作、违拗和木僵状态。

(5)智能障碍不明显,病情缓解后,智能常无改变。

〔鉴别诊断〕

早期应与神经衰弱或强迫性神经症相鉴别。后两者在明显精神因素影响下起病,情感反应活跃,思维表达正常,无情感、知觉及思维等障碍。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癫证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悲喜无常,饥饱不知,秽浊不分,舌淡苔腻,脉弦滑。

二、狂证

目不识人,怒视骂詈,毁物伤人,登高而歌,不避寒暑,不知羞耻,气力逾常,狂躁不寐,纳食无常,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三、瘀血癫狂

或癫或狂,兼见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点,脉象沉涩。

〔治疗〕

改善生活环境、教养及护理。

12岁以下儿童一般不作胰岛素休克或电休克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奋乃静治疗量在学龄前儿童10~15mg/d,学龄儿童10~20mg/d,分3次服用。对兴奋骚动的儿童可酌加氯丙嗪12.5~25mg,每日1~2次以控制兴奋。一般以2~3个月为1疗程。定期查肝功,白细胞分类。

二、中医分型治疗

1.癫证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

香附 木香 半夏 陈皮 胆南星 茯苓 远志 郁金 石菖蒲

加减:如神志昏沉、言语错乱甚者兑服苏合香丸;痰郁化火、似有狂作之势者兑服黄清心丸。

面白乏力,纳呆脉细,脾虚明显或恢复期见此证者方用人参归脾丸。

形瘦面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肝肾阴虚或恢复期见此证者方用天王补心丹。

2.狂证

治法:清心泻肝,涤痰开窍。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

生铁落辰砂 胆南星 远志 石菖蒲 钩藤 丹参 麦冬 茯苓

加减:大便燥结加大黄(后煎)、玄明粉;若气痰宿食上冲咽喉者,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催吐。急攻吐泻之剂,不可长久服用。

3.瘀血癫狂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 赤芍 郁金 香附 柴胡 半夏 青皮 陈皮 桑白皮 苏子 甘草

加减:加增强化瘀之功可加用失笑散(五灵脂、蒲黄)。

三、中成药

1.白金丸:每次0.5~1g,日2次服。

2.牛黄清心丸:每服1/2~1丸,日2次。

3.苏合香丸:每服1/2丸,日1~2次。

4.朱砂安神丸:每服1/2丸,日1~2次。

5.天王补心丹:每服1/2丸,日1~2次。

四、单方验方

1.苦参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煎薄荷汤下。

2.芫蒿(瑞香科植物黄芫花及叶研粉),每日4~10g,饭前顿服,10~20天为1疗程。

3.地30g,白糖10g,水煎,早晚服。

4.木香槟榔汤:木香5g,槟榔10g,枳实10g,黄柏10g,三棱10g,莪术10g,大黄15g,炒牵牛10g,炒香附10g,芒硝15g,干姜5g,金礞石15g,生桃仁10g,水煎服,1~3剂。

以上方用剂量为成人量,儿童酌减。峻猛之剂,不可常用。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1)癫证: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平补平泻。

(2)狂证:大椎、风府、水沟、内关、丰隆,针用泻法。

2.耳针:皮质下、心、肾、枕、额。

〔现代研究〕

本病辨证施治研究多主张以攻法为主,如涌吐、泻下、豁痰、镇惊、泻火、开郁、化瘀等法。且治疗用药量也偏大,意在速效。但调补法也不可忽视。对于重症病例与西药合用常有增效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