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74页(2585字)

前庭大腺是位于两侧大阴唇下方的一对腺体,腺管开口于小阴唇内侧、靠近处女膜处。若因某种原因导致其腺管阻塞、分泌物不能排出时则形成囊肿。囊肿小时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如囊肿增大,则病人可感到外阴坠胀或性交不适,感染时可疼痛,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阴疮”。

〔病因病机〕

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腺体导管的阻塞。一般认为,腺腔内粘液过于浓稠、感染、局部创伤及先天性导管发育缺陷等,都可导致分泌物潴留,造成腺体的囊状扩张。

中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脏关系较为密切,肝脉绕阴器,肝气不舒则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局部而形成包块,或因寒邪内侵、滞于肝脉,血为寒凝而成。

〔西医诊断标准〕

1.小阴唇下半部向大阴唇外侧突出的囊性肿物,有一定移动性,多为单侧。

2.囊肿较大时,外阴坠胀,性交不适。

3.穿刺时可抽出粘液,少数为浆液。

4.病理检查:囊壁由纤维膜构成,囊内被覆立方上皮,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形成脓肿时可完全没有上皮,仅见发炎的结缔组织。

〔鉴别诊断〕

1.大阴唇腹股沟疝:亦为阴唇部位的囊性包块,但边界不清,平卧或用手推移时可消失,增加腹压时包块出现或胀大,咳嗽时可触到肿块并有冲击感。

2.外阴中肾管囊肿:可发生于阴唇部位,体积常较小,但位置较深。

3.外阴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大阴唇皮下的圆形结节,较小,囊壁紧张而与皮肤粘连,无活动性。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滞

外阴部包块,皮色正常,按之柔软,推之可移,或有坠胀感,两胁胀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弦。

二、寒凝

外阴部包块,皮色正常,按之质韧,推之可移,阴部不适,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2.注意避免外阴部的机械性损伤。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气滞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 白芍20g 白术15g 当归10g 茯苓15g 木香10g 香附15g 荔枝核25g 川楝子15g 丹参15g。

加减:局部红肿疼痛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包块质韧加海藻、昆布、炮山甲、炙鳖甲;胁胀加郁金、枳壳;带多加山药、苍术。

2.寒凝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15g 白芥子10g 鹿角胶15g 肉桂10g 炮姜15g 麻黄10g 生甘草10g。

加减:坠胀加香附、荔枝核;气血不足加党参、白术、当归、黄芪;便溏加赤石脂、补骨脂、茯苓。

三、手术治疗

1.囊肿剥出术:适用于囊肿较小,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移动性较好且无感染者。手术时先切开表面皮肤及囊壁,钝性分离囊壁达囊肿根部,切断并结扎蒂部,将囊肿摘除后,缝合残腔。

2.囊肿造口处:适用于囊肿大,经常感染者。手术时先在小阴唇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做一与囊肿等长的切口,再等长切开囊壁,排净囊液后,将囊壁与同侧皮肤、粘膜缝合。

四、其他疗法

七厘散加风湿骨痛药酒适量,调敷患处,每日敷药12小时以上,连用1周。

五、中成药

1.大黄虫丸:每次3g,每日2~3次,口服。功能是活血化瘀,通经消痞。

2.桂枝茯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功能是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六、单方验方

苦参、艾叶、芒硝、白矾各15g,加水适量,煎30分钟,取药100ml,加食醋10ml,每日熏洗两次。

〔现代研究〕

柴胡有消炎作用;白芍具镇痛、消炎功能;木香可解除平滑肌痉挛;丹参有改善外周循环、扩张血管、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白芥子油剂外用能刺激皮肤、扩张毛细血管,使局部皮肤充血;肉桂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生甘草有抗炎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