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蜂窝织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51页(2928字)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感染,相当于中医的“发”。

〔病因病理〕

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由皮肤或皮下的感染引起,或由局部化脓感染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湿毒邪、湿热火毒致气血凝结而生成或因外伤染毒所致。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颜面、下肢、手足、外阴等皮肤疏松部位;

2.局部红肿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

3.伴明显全身症状,高热、寒战等。

4.化验血象增高。

〔鉴别诊断〕

丹毒:起病突然,寒战发热,局部皮肤赤如涂丹脂染,掀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按之褪色,一面发展,一面从中央消退,极少化脓。

〔辨证分型要点〕

1.风温蕴毒:多发于小儿颈前,初起结喉处红肿,质坚,焮热疼痛,肿势可蔓延至两颈,甚至咽喉,伴高热、口干渴、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2.热毒内蕴:患处红肿,焮热疼痛较剧,伴高热、口干渴、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3.湿热下注:多发于下焦,局部红肿较剧,焮热疼痛,伴发热、纳差、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

4.气血亏虚:多见于后期,疮口肉色苍白,脓出稀薄,或疮口有空壳,久不收口。伴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口干少津、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中医论治

(一)证型论治

1.风温蕴毒。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

黄芩15g 黄连15g 蒡15g 连翘15g 玄参15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5g 赤芍15g 丹皮15g 桂枝15g 甘草10g

〔加减〕壮热,加石膏15g,生地15g;便干,加大黄10g;成脓,加穿山甲15g,皂刺15g;神昏,加安宫牛黄丸。

2.热毒内蕴。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饮合仙方活命饮。

黄连15g 黄芩15g 栀子15g 金银花30g 当归15g 白芷15g 皂刺15g 穿山甲15g 乳没各15g 赤芍15g 甘草10g

〔加减〕便于,加大黄10g。

3.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金银花30g 茯苓15g 牛膝15g 薏苡仁30g 地丁15g 萆薢15g 车前15g 滑石15g 泽兰15g 丹参15g 黄柏15g 甘草10g

〔加减〕成脓,加皂刺15g,山甲15g。

4.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15g 黄芪15g 茯苓30g 白术15g 当归15g 生地15g 白芍15g 血藤25g 甘草10g。

〔加减〕口干少津,加玄参15g、麦冬15g;纳差,加焦楂15g;疮口不愈,加白芨15g。

(二)内服中成药

1.复方热毒清片,5片/次,3次/日;

2.六神丸,10粒/次,3次/日;

3.犀黄丸,3g/次,2次/日。

(三)外治疗法

1.初期:宜箍围消肿。

(1)金黄膏、玉露膏、油调膏外敷;

(2)芒硝适量开水冲化,加冰片湿敷。

2.中期:宜切开。外敷油调膏、玉露膏,脓腐较多,掺八二丹、七三丹;

3.后期:宜生肌收口。生肌散、一效膏外敷,如脓腐未净,九一丹掺一效膏外敷,若疮口有空壳,宜加用垫棉法。

二、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患处休息,四肢处应抬高患肢,口底处应少说话或禁食。

2.抗炎治疗:应用口服或静点抗生素,如红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对厌氧菌应选用甲硝唑或三代头孢,局部双氧水冲洗。

3.局部处理:可应用超短波治疗。

〔调护及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损伤。

2.饮食宜清淡。

〔现代研究〕黄芪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具有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有杀伤作用;还可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