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557页(3230字)

头皮血肿属于头皮损伤中闭合损伤一类,常发生于暴力着力部位。属中医“头部外伤”范畴。

〔病因病理〕

头皮血运较丰富,外伤后极易出血,所出血液瘀积于皮下,帽状腱膜下或骨膜下时,即形成头皮血肿。

中医认为,由于外伤后局部经脉损伤,血热妄行,停于皮下及血瘀凝结,瘀阻血络所致。

〔诊断要点〕

1.有明显头部外伤史,伤后局部高凸隆起,压痛明显。局部头皮表面常有擦伤。

2.血肿位于皮下时,则血肿小局限而高凸明显。

3.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下时,因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扩张迅速而弥漫至整个头顶,则血肿面积大,高凸不明显。

4.血肿位于骨膜下时,由于骨膜在骨缝处紧密附着,所以血肿常局限于骨缝界线内。

注:头枕部皮下血肿临床表现较重,可产生对冲伤并发症。

〔鉴别诊断〕

颅骨凹陷骨折:帽状腱膜下血肿及颅骨骨膜下血肿多呈中央软,边缘硬状,易误诊为颅骨凹陷性骨折。必要时可摄颅骨正侧位片即可鉴别。

〔辨证分型要点〕

1.血热妄行。

头部外伤后头皮下可扪及瘀块,瘀块中央软,周边略硬,身热,心烦,目红赤,心悸气短,舌质红绛,脉数。属卫阳之气行于内,有助血热加重,热则血液妄行所致。

2.瘀阻血络。

瘀阻证的特征,头皮瘀块压之痛甚,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头痛头晕,舌质紫暗,脉弦数或细涩。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血热妄行。

〔治则〕凉血止血,消肿。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0g 黄连7.5g 甘草5g 玄参10g 炒栀仁15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加减〕口渴者加花粉15g;小便赤者加茯苓15g。

2.瘀阻血络。

〔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10g 川芎15g 赤芍15g 熟地10g 泽兰10g 元胡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乳香15g 没药15g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香附15g,木香15g;伴有热象加玄参15g,栀子10g。

(二)内服中成药

1.云南白药。

2.三七片,5片日3次口服。

(三)外治疗法

1.皮下及帽状腱膜下瘀血者,可用芙蓉膏(芙蓉叶100g 紫荆皮50g 南星50g 独活、白芷、赤芍各25g 肉桂25g共研粉末),以生姜汁茶清调匀,温敷。

2.创伤出血,局部肿胀,伤口污染严重者,可用消炎散(煅石膏1500g 儿茶30g 血竭30g 炉甘石60g 黑蒲黄30g 川连30g 黄芩30g 侧柏60g共研粉末),茶油调拌,外敷患处,有清热消肿,止血化瘀之效。

3.外伤出血:可用鲜南瓜瓤去籽适量,敷贴包扎于伤口处。

4.外伤肿痛:可用苏木汤:苏木150g 黄酒2.5L,煎洗伤处,2~3次/日。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国际单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肌肉注射。预防破伤风。

2.青霉素80万单位肌肉注射,2次/日。(须先作皮试),预防感染。

3.头痛甚者,去痛片0.5g1~3次/日口服。

4.血肿较大,穿刺抽血加压包扎数次不见缩小者,安络血5mg3次/日口服。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1)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波动明显。

(2)帽状膜下血肿合并感染。

(3)血肿增大不已,有较大动脉损伤。

2.手术方式:

(1)穿刺抽血加压包扎: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大者,先剃去头发,清洁消毒后穿刺抽血,然后加压包扎。抽吸后复发者,隔数日再行抽吸加压包扎。

(2)切开引流术:帽状腱膜下血肿经穿刺抽血后发生感染者,应尽早行切开引流术,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局部切开结扎血管:帽状腱膜下血肿经数次穿刺抽血加压包扎术后,血肿仍增大不已,则可能存在较大血管(枕动脉、颞动脉)损伤,此时需经严密消毒,行局部切开,结扎损伤血管。

〔调护与预防〕

1.皮下血肿较小且局限,张力高,压痛明显,早期可局部冷敷,后期改为热敷,一般在2周内可自行吸收。

2.骨膜下血肿多由相应的颅骨骨折(如新生儿产伤、颅骨线形骨折等)引起。血肿张力大,范围以骨缝为界。处理同帽状腱膜下血肿,但应注意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观察伤员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以防并发颅内血肿。

3.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可收住院治疗。常规抬高床头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

4.鼓励尽早自理生活。

5.少食辛辣之品,暑季多饮清凉饮料。

6.局部忌搔抓、挤压、碰伤,忌灸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