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病害及其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72页(12490字)

1.桑黄化型萎缩病

(1)症状 早期个别枝条顶端叶片变小,叶缘稍向背面卷曲,叶黄质粗,枝条叶片上小下大呈塔状,夏伐后病情加重,全株叶小似卷缩,节间短而不能辨别,腋芽不断萌发,使枝条丛生成簇似帚状,逐渐死亡。无明显隐症,但夏伐后症状典型。

(2)发生规律 由类菌质体侵染引起,病原主要在根部越冬。通过嫁接和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传布,媒介虫若虫吸入病原,在虫体内经1个月左右的循环期,就能持续传毒,病原在树体内潜伏期为20-300日。一般7-8月感病,当年发病,8月以后感病,次年夏伐后发病,幼龄桑、夏伐过迟、采叶过度、偏施氮肥能诱发本病。火桑、红皮大种、乌皮桑、富阳桑易感病。

(3)发生地区 全国蚕区。

(4)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严禁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

②选用湖桑7号、湖桑199、育2号等抗病良种,培育无病健苗。

③消灭媒介昆虫。冬季剪去条梢1/3,以减少越冬卵块,春期桑芽开4-5叶时用80%敌敌畏1000倍或50%拉松1000倍防治第一代若虫。夏伐后及9-10月用90%敌百虫3000倍或50%杀螟松1500倍或40%氧化乐果1000倍,防治第一、三、四代成虫。

④6-7月、9月及时、彻底挖除病株以杜绝病原。

⑤适时夏伐,夏秋季合理采摘,防止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以增强树势。

2.桑萎缩型萎缩病(癃桑)

(1)症状 节间缩短,叶面稍缩,枝条中、上部多侧枝,叶黄小、质粗硬,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椹,裂叶变圆叶,病情由一条扩展到全株,严重的枝条细短,叶细小,叶脉变褐,逐渐死亡。

(2)发生规律 由类菌质体侵染引起,病原在树体内越冬,通过嫁接以及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传布,其传染规律与桑黄化型萎缩病基本相同。本病在20℃时隐症,30℃时显症,故夏秋季发病重而多。偏施氮肥、夏伐过迟、采摘过度能诱发本病,春伐能使树体康复,火桑、红皮大种、嵊县青、红顶桑等易发病。

(3)发生地区 全国蚕区。

(4)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防止病条、病苗传入无病区。

②消灭媒介昆虫,与桑黄化型萎缩病同。

③选用湖桑32号、湖桑7号、桐乡青等抗病品种。

④春伐复壮,每隔两年春伐一次。弱抗品种提早夏伐,夏伐时每条留1-2片叶,秋叶防止采叶过度。

⑤零星发病地区发现病树及时挖除,以杜绝病原。

3.桑花叶卷缩病(桑花叶型萎缩病、癞头皮桑、鬈桑、惊桑)。

(1)症状 全株性病害,叶片侧脉间出现淡黄色的斑块,叶脉附近仍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叶形不整,叶缘向叶面卷缩,质地粗硬,叶背的叶脉上有瘤状或棘状突起,叶脉变褐,节间略短,腋芽早发,生侧枝,病株逐渐死亡。

(2)发生规律 由类病毒侵染引起。病原在树体内越冬,低温时显症,30℃高温时隐症,多发现在春期和初夏,秋期随着气温变化,症状隐现交替,使枝条上叶片呈现间歇发病。能嫁接传染,通过病苗、病穗传布扩大。剑持、白条桑、桐乡青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

(4)防病措施

①加强检疫,防止病穗、病苗调运到无病区。

②因地制宜选种荷叶白、湖桑197、早青桑等抗病品种,或用抗病品种嫁接到病树上。

③合理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④用100单位硫脲嘧啶隔10日连喷2次有效。100单位硫脲嘧啶配制:1g硫脲嘧啶溶于40ml氨水中,再用清水稀释到10kg。

4.桑疫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缩叶细菌病、桑烂头病)。

(1)症状 黑枯型:叶片出现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常连成一片,叶变黄,易脱落,幼叶、嫩梢腐烂变黑呈烂头状,多湿时病斑部溢出淡黄色的菌脓,枝条上为纵列黑褐色点浅状条斑。

缩叶型:叶片出现近圆形褐斑,后期常穿孔,叶缘变黑易腐烂,叶脉受侵部位变褐,致使叶片向背面卷曲,顶芽变黑、枯萎,下面腋芽抽出成新梢,枝条上现黑褐色龟裂状大病斑,至秋季常被愈伤组织愈合。

(2)发生规律 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黑枯型多发生在夏秋季,缩叶型多发生在春期。由风、雨、枝叶接触及昆虫传带,病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大风暴雨,雨后暴晴,虫口多的桑园及江、河边、低洼地桑园发病重。幼龄桑偏施氮肥,枝叶柔软易发病。桐乡青、湖桑197、红沧桑、伦教40、黄鲁桑易感病。桑疫病传染源主要来自树体,但病土,残留在桑园中的病枝叶也是侵染源,带病接穗、苗木能远距离传布。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四川、广东、辽宁、河北、湖北、山东、安徽。

(4)防治措施

①因地制宜选栽荷叶白、尖头荷叶、农桑8号、湖桑199、6031、育2号、育151、5801等抗病品种。

②培育健苗、发现病苗及时拔除。

③加强治虫、采叶留柄,多风地段栽桑应设计营造防风林网,以减少伤口。

④冬季剪去病梢、春期及夏伐后及时剪去初次侵染源,对病原已入拳的病树采取挖除、降干或用抗病品种嫁接改换品种。

⑤加强肥培,适当挖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

⑥发病早期开始用300-500单位土霉素或100-200单位农用链霉素,每隔10日连喷几次,或用0.1%铜氨液隔5日连喷几次(0.1%铜氨液配制:50g硫酸铜+12%氨水400-450ml+水50kg)。

5.青枯病(桑细菌性枯萎病)

(1)症状 为维管束病害。细菌侵染根部,木质部现褐色条纹,随病情进展扩展到树干及枝条木质部,严重时根部皮层腐烂脱落,木质部全部变黑腐朽,病部切口有污白色菌脓溢出,病树地上部,幼龄叶片因失水而凋萎呈青枯状,很快枯死。成林桑条中上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先失水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到全株而死亡。

(2)发生规律 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带菌病土、病株残体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水流、土壤、农具或病健株接触传布,病菌从伤口侵入桑的根、茎部,7-9月本病在广东发生最多,高温多湿,桑树摘顶或降枝可诱导发病,低洼积水地发病重,传布快,幼龄桑易发病,死亡快。伦教40、钦州4号、沙油6号品种极易发病。

(3)发生地区 广东。

(4)防治措施

①为国内检疫对象,应严格封锁病区,禁止从病区调出接穗、苗木,严防病害向无病区扩展。

②选择无病地,采用无病砧木、接穗培育无病苗木。

③少量发病时,将病树挖起,周围开超过根部深度的隔离沟,病穴用2%甲醛液或1%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土壤消毒。

④发病严重田块,实行与甘蔗、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一般水稻轮作二年,避免间作番茄、茄子、黄瓜、碗豆等易感作物。

⑤因地制宜选栽越1、望月等抗病品种。

6.桑赤锈病(金桑)

(1)症状 病斑在芽、叶、新梢基部及桑椹均可发生,春期桑芽萌发时,患病处局部肥厚弯曲,出现橙黄色病斑,病斑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芽叶最后变焦脱落。叶片正背两面出现散发状稍透明的圆形小点,并沿叶柄、叶脉方向呈纵长形蔓延,初呈泡泡状(青泡期),后变黄至橙黄色(黄泡期),病斑后期成褐色(焦泡期),枝条上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逐渐变黑。

(2)发生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菌丝在枝条内越冬,紧靠冬芽的枝条病斑及芽鳞、叶痕处的病斑为初次侵染源。本病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温度在13-28℃,相对湿度在80-100%的范围内,随温湿度升高发病加重;当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80%,发病受抑制。桑园内养桑及乔木桑发病较多,伦教40、鲁桑、实生桑发病重。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福建、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山西、辽宁、安徽、新疆、台湾。

(4)防治措施

①4月中下旬巡视桑园,及时剥去初次侵染源,桑园全面夏伐,不留残叶,以清除病原。

②病斑为青泡期时,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剂300倍液喷新梢和叶片。

7.桑褐斑病(烂叶、烂斑)

(1)症状 初期叶片上出现芝麻大小水渍状斑,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斑,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茶褐色或灰色,其上环状排列白色或微红色粉质块,后期成黑褐色病斑,病斑吸水膨胀腐烂,干燥开裂,严重的病斑连成大病斑,病叶变黄脱落。

(2)发生规律 由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布,春期发生较多,高温多湿,日照不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桑园间作多,偏施氮肥易发病。火桑、红皮大种、白条桑、嵊县青、望海桑、秋雨、西昌桑、黄鲁桑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河北、辽宁、云南、新疆。

(4)防治措施

①落叶前清除桑园病叶深埋或烧毁。

②因地制宜选栽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油桑、伦教40等抗病品种。

③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布,隔10-15日再喷一次。

8.桑炭疽病

(1)症状 叶背的叶脉变红,叶片上出现暗红色近圆形的病斑,呈同心轮纹,外圈红褐色,内圈红橙色,中间灰黄色,后期病斑上散生或呈环状排列着黑色小粒。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连接,叶缘、叶片呈红褐色干枯状,如同被火烧灼。

(2)发生规律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秋季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布。在越冬期雨量少、发病期雨量多的条件下,发病重,老叶易发生。湖桑7号、荷叶白、育2号、鲁桑易发病,湖桑199、湖桑197、新一之濑发病轻。

(3)发生地区浙江、江苏、四川。

(4)防治措施

①收集病叶及时烧毁。

②发病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防治。

9.桑叶枯病(桑卷叶枯病)

(1)症状 以危害嫩叶为主,春期发病,叶尖、叶缘呈水渍状后转褐色连片病斑,严重时全叶发黑脱落,只剩新梢顶端嫩芽;夏秋期发病,顶部叶片的叶尖及附近叶缘变褐,后扩大至前半叶成黄褐色大枯斑,下部叶片从叶缘向叶脉间产生黄褐色梭形大斑,叶缘向上卷缩,病叶上病健组织界限分明,病斑吸水腐败,干燥开裂,多湿时病斑产生暗蓝褐色霉。

(2)发生规律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暖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布。本菌为高湿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均需雨水,但侵入后即使干旱,病菌也能繁殖产生病斑,一经下雨产生大批孢子。阴雨连绵、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小气候湿度高,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辽宁。

(4)防治措施 参考桑炭疽病。

10.桑里白粉病

(1)症状 秋季在枝条中下部叶片的叶背上散生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成片,直至布满全叶,霉斑表面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呈粉状,后期霉斑上散生小颗粒即闭囊壳,初为灰白色,渐转黄色,最后成黑色,叶面的相应部位也出现黄灰色的斑块。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闭囊壳在桑树枝干上越冬,次年4-5月散发出子囊孢子引起侵染,孢子在30-100%的相对湿度下均能萌发,在温度22-26℃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病菌生长最适宜,繁殖速度快,容易流行,9-10月盛发,桑叶硬化早的品种、春伐桑、密植桑、山地桑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辽宁、吉林、河南、河北、黑江、山东、江西、台湾。

(4)防治措施

①加强肥培,做好抗旱、延迟桑叶硬化;合理摘叶,由下而上分批采叶,使桑园通风透光。

②发病期用5%多硫化钡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隔10-15日再喷一次。

11.桑表白粉病

(1)症状 夏末初生,晚秋盛发,叶表出现不规则圆形的灰白色霉斑,后扩大连片,直至布满叶面,10月份在霉斑上散生黑色小点即闭囊壳,受害叶早落。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以闭囊壳在病叶、枝干上越冬,次年散出子囊孢子引起侵染,硬化早的桑树,密植桑,通风差的桑园易发生。

(3)发生地区 湖南、云南、河北、山东、四川。

(4)防治措施 参考桑里白粉病。

12.桑污叶病

(1)症状 晚秋期发生,在较老叶片背面产生污色霉斑,逐渐扩大连片,常布满叶背,在病斑相应部位的叶面呈现同样大小的黄灰色或暗褐色斑,常与桑里白粉病并发,在叶背呈现黑白相间的混合斑。

(2)发生规律 由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夏季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布引起侵染,发病期气候干旱时盛发,多雨后遇烈日或晴雨相间均易发生,硬化早的品种、老叶、通风透光差的桑园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江苏、浙江、四川、安徽、广东、辽宁、河北、甘肃、贵州、云南、台湾。

(4)防治措施 参考桑里白粉病。

13.桑灰霉病

(1)症状 春期开始发病,老叶、嫩叶均可发生,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现深褐色斑,向内扩展为淡褐色斑,叶缘大多向叶面卷起,少数向叶背卷曲,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灰霉,病叶后期脱落。少数在叶片中间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后期易穿孔。

(2)发生规律 由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由分生孢子传播,早生品种发生较重,广东、山东、河北的桑品种易发生。

(3)发生地区 浙江、四川、山东、河北、广东。

(4)防治措施 发病早期用40%多福合剂2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

14.桑芽枯病

(1)症状 早春在枝条中、上部冬芽附近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斑,稍下陷,后扩大上密生橙红色肉质小点,绕冬芽作环状排列,使萌发的桑芽萎凋,当几个病斑连接,围绕枝条时,病斑上部枝叶枯死,下部腋芽萌发。病部枝条皮层易剥离,发出酒精气味,至5-6月,病组织干燥,产生暗蓝色小粒块即子囊壳子座。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一般上年晚秋期病菌从伤口或皮孔侵入,以菌丝在病斑部越冬,次春,在病斑部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引起再侵染,本菌为弱寄生菌,在伤口多、树势衰弱时容易发生,幼龄桑、低干桑、偏施氮肥、采叶过度发病多。大墨斗、湖桑197、嘉定桑、黄鲁桑、广东桑等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山东、辽宁、云南、贵州、台湾。

(4)防治措施

①加强肥培,合理采摘,尤其幼龄桑严防采摘过度,晚秋条梢留5-10张桑叶,以增强树势。

②摘叶留柄,桑园操作仔细,防治虫害,以减少伤口。

③早春剪除病条,用波美4-5度的石硫合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喷枝条。

15.桑拟干枯病

(1)症状 常与芽枯病在春期并发,发病初期枝条表面出现水渍状褐色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大,相互连接成大病斑,有的长达30cm,潮湿时呈水肿状,干燥后皱缩凹陷,病健界限分明,当病斑绕枝条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病斑特点因病原种类而异,有的表面平滑无突起,皮下密生黑色小疹;有的呈鲨皮状小疹;有的病斑黑褐色,皮层坏死脱落,显着凹陷,周围产生暗黑色小疹。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三种真菌侵染引起。为弱寄生菌,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飞散传布,由伤口侵入,树势衰弱、幼龄桑、冬季严寒、低干桑、偏施氮肥易发病。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河南。

(4)防治措施

①冬季剪除病枝,春期检查枝条,剪去病条或用小刀刮去病斑,用0.1%升汞或波美4度的石硫合剂涂伤口消毒。

②发病严重桑园,晚秋用波美4度的石硫合剂喷布,杀灭病原。

③改善肥培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秋叶采摘过度,摘叶留柄,桑园操作小心,以增强树势,减少伤口,并及时防治害虫。

16.桑断梢病

(1)症状 在留桩春伐桑的新梢基部,出现1-2cm长的病斑,病斑处有白椹着生,病斑由点扩大成块斑、周斑,使该部位呈细颈状,韧性差、条脆、遇风或振动易折断倒挂于老条上。

(2)发生规律 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由桑椹小粒性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在桑花期侵染雌花,形成白椹,病原通过椹柄进入新梢基部而引起,春期重剪,桑椹多集中在枝条基部,白椹率高,断梢病发生率也高,开雌花桑及枝条细、短、树势弱的桑易发生。3-5月雨日多,相对湿度平均在80%以上易流行,小官桑易发病。

(3)发生地区 四川、浙江。

(4)防治措施

①摘除雌花或青桑椹。

②盛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喷布。

③加强肥培,增强树势,改春重剪为保条断尖后夏伐。

④因地制宜选栽6031、南1号、油桑、大花桑、转阁楼等抗病品种。

17.桑粗皮病

(1)症状 枝条基部表皮产生微小突起,呈皱缩状,皮孔膨大突起,皮部干燥、粗糙,条基增粗,质地松软,上下皮层大多断裂,风吹易断。病树发芽少或发芽后枯萎、叶黄小、桑根变褐、秋叶提早硬化。

(2)发生规律 是缺乏硼元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土壤含硼量低于0.5ppm,叶片低于14ppm时发生,土壤腐殖质少,土层薄,沙质土易发生,缺硼土壤过多施用氮肥易暴发,粗枝、长势旺的桑树及大苗发病重,火桑87易发生。

(3)发生地区 浙江。

(4)防治措施

①春、夏采用0.5%硼砂喷桑树枝、干、叶,每亩用100-200g硼砂,也可用5%硼砂涂树干,结合施肥每亩施用硼砂250-500g。

②多施土杂肥、有机肥、禁施石灰。灌水抗旱可减轻为害。

18.桑膏药病

(1)症状 有灰色和褐色两种,多发生在主干中、上部或支干基部,在枝干上菌丝密集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色或褐色天鹅绒状的菌膜,紧贴在枝干上。灰色膏药病多在较粗的枝干上,菌膜平滑,周围灰色,中央灰褐色成明显的轮纹状,菌膜老化时龟裂,周围产生新菌膜。褐色膏药病菌膜较厚,呈天鹅绒状,初呈栗褐色至淡紫褐色,后变暗褐色,菌膜直径可达10cm,边缘有一圈细灰白线,菌膜老化不龟裂。

(2)发生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寄生引起。以菌丝膜在枝干上越冬,梅雨季产生担孢子依附在介壳虫体上传布,并以介壳虫为中心形成菌膜,故介壳虫多的桑园发生多;高干桑、乔木桑及二年生枝干发生多,桑园潮湿,通风透光差易发生。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台湾、山东。

(4)防治措施

①用刀刮除菌膜,再用波美4-5度石硫合剂涂抹。

②防除桑介壳虫。

③桑园开沟排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19、桑紫纹羽病

(1)症状 病菌先侵染幼根,使失去光泽,表面可见细丝状暗紫色菌丝,逐渐纠结成带状或网状菌束,蔓延布满桑根,并逐渐向树干扩展,在基部形成较厚的丝绒状紫褐色菌膜,病根随病情进展由鲜黄色变为褐色,皮层腐烂,皮层与木质部脱离,病株容易拔起,在腐朽的根部及附近土壤中有紫红色半球形菌核,地上部初呈缺肥状,生长缓慢,枝叶细小、叶黄、芽叶枯萎、下部叶脱落,逐渐死亡。

(2)发生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带病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流水、农具也能传布扩散,桑园低洼、排水不良、砂性土质发生较多,苗地连作、桑地间作带病或前作有病地块及新辟山地桑易发生。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广东、河南、河北、台湾。

(4)防治措施

①新建桑园时,在5-9月取长30cm、粗为1-1.5cm的新鲜桑枝几根束成“十”形,埋入20cm深的土中,一个月后挖出,检查枝条表面有无菌丝束,在显微镜下菌丝束有“H”的特征。

②挖苗时严格剔除病苗,对感病嫌疑桑苗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45℃温汤浸20-30分钟,杀灭根部病菌。

③零星发病,挖除病株后(1)用40%甲醛液稀释50-100倍,浇于土中,用地膜覆盖24小时,经半月后种植作物。(2)每亩用50%多菌灵5kg拌土撒布翻入土中。(3)病株周围用拌土5406菌肥10kg耕匀。(4)每m2用3kg氨水,稀释1倍,均匀浇入土中,60日后可播种。

④发病严重田块改种水稻、玉米等,经4-5年后种桑、培苗。

⑤注意开沟排水,多施河泥、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桑园不间作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易感病作物。

20.桑根结线虫病

(1)症状 根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根瘤,呈不规则的球形,大如蛋、大如菜子,严重的桑根似念珠状,看不到细根,根瘤初呈黄白色,较坚实,剖开可见乳白色半透明球状的雌成虫,以后根瘤变褐,最后变黑腐烂,受害桑地上部生长缓慢、枝条细短,叶小色黄,叶片易脱落,严重时整株死亡。

(2)发生规律 由线形动物门5种根结线虫寄生引起。具有侵传能力的二龄幼虫主要分布在土壤30cm以内,遇桑根侵入根尖部,吸取营养,分泌唾液刺激桑根细胞,使变形增大,生长过速成瘤状。卵囊、幼虫、成虫均可在土壤、根部越冬,每一雌成虫可产卵300-500粒,一年发生3-4代,多的达7代。带虫土壤、肥料、病根、病瘤、卵囊为传染源,病苗是远距离传布的主要途径。本病在通气性好的砂土,砂壤土发生较多,线虫寄主范围广,桑园前作或间作线虫寄主如麻类、烟草、花生、瓜类等使桑树发病加重。

(3)发生地区 浙江、江苏、广东、四川、湖南等。

(4)防治措施

①轻病苗剪去根瘤,用48-52℃温汤浸根20-30分钟,杀死根内线虫。

②土壤处理(1)栽桑前在盛夏的晴天,用地膜覆盖土壤三天,以提高土温,杀死耕作层内的线虫。(2)每亩用氨水100-150kg或石灰150kg或茶籽饼100kg粉碎后加水20倍的稀释液开沟施入,复土压实,经10-15日后可播种。

③新建桑园选用健壮桑苗,开深沟,填入河泥、稻秆泥、深种浅覆土,栽植后勤施氨水加强肥培。

④发病严重桑园应改种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后才可种桑,轮作期间,避免栽植线虫寄主作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