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图186)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414页(1935字)

图186 蛤壳

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及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经火煅后碾为细粉(称蛤粉)入药。

【性状鉴别】

1.文蛤 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高5~10cm,壳长6~12cm,两壳扣合宽3~5.5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并微向腹面弯曲,小月面狭长,盾面宽大,卵圆形,韧带粗短,凸出壳面。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如漆的壳皮,同心生长线清晰,由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表面花纹小型个体变化较多,大型个体较为恒定,一般为灰黄色底,被有褐色环带。近背缘部分有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贝壳内面白色,平滑,前后壳缘有的略呈紫色。绞合部宽,右壳具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左壳具3个主齿及1个前侧齿。前闭壳肌痕小,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外套肌痕明显,外套肌痕短呈半圆形。气无,味淡。

2.青蛤 贝壳近圆形,壳高与壳长几乎相等,约4~6cm,宽度较大,两壳扣合宽2~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弯曲。无小月面,盾面狭长,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淡黄色或棕色,不具放射肋,同心生长线在顶端细密,不显着,至腹面渐次变粗,突出壳面。贝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呈淡紫色,两侧及腹缘具整齐的小齿,靠近背缘的小齿稀而大。绞合部狭长而平,左右两壳各具3个主齿,集中于绞合面前部。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呈椭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到贝壳中心部,形成三角形。气无,味淡。

以个大,洁净无泥沙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

(二)切制

洗净,研碎,干燥。

(三)炮炙

水飞

(1)取蛤壳打碎,用清水漂1天。洗净晒干,磨细放乳钵内加水飞至无声,取出晒至半干。划成1.5cm见方小块晒干。

(2)取蛤壳洗净,砸为细末,置乳钵内加水同研为极细粉末。

煅制:取净蛤壳,置无烟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时取出,放凉,研碎。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咸。归肺、胃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应用】

1.咳喘气急,肺热痰稠 本品苦寒能清肺热而化稠痰。痰热咳喘,常与桑白皮、白前、海浮石等配伍;治疗痰火郁结、胸肋疼痛,可与瓜蒌、栀子、青黛等配伍。

2.痰核、瘿瘤 本品苦咸,有软坚散结之功效,治疗痰核、瘿瘤,常与瓦楞子、海藻、昆布配伍,如含化丸。

3.胃痛、小便不利 煅制本品,可用于治疗胃痛泛酸。本品亦有微利尿的作用,可与其他利尿药配伍,治疗水气浮肿、小便不利等。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g;外用适量。

瘰疬、瘿瘤等,宜水分生用;胸胁痛、痰中带血、胃痛泛酸,宜煅制用;湿疹、烫伤等,亦应煅制研末外用。

壅寒咳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备注】

《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咳逆上气,项下瘤瘿。”

文蛤和青蛤的贝壳均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