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材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文书大典上卷》第206页(5556字)
【简介】:
干部考察材料的作用 干部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的结晶。干部考察作为一个过程,其最后的环节是形成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在干部考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一次干部考察来说,尽管我们的考察过程组织得很严密,采用的方法也很好,但是如果我们的考察材料写得不好,不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考察结果,就会功亏一篑,影响对干部的选拔和使用,因此,写好干部考察材料,对于实现考察目的有重要意义。
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 考察材料的内容一般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考察对象的自然情况,即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参加工作时间、人党时间、现任职务、工作简历。工作简历要把主要职务分段写清楚。第二部分是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政绩。这一部分要重点突出,详略适当,将其主要特点和政绩写出来。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主要内容包括: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主要写贯彻中央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的情况,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和所分管的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情况。2.实施组织领导的情况,主要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正确作出工作部署以及进行检查和真抓实干的情况。3.团结配合情况,主要写团结班子各成员的情况以及协调有关方面关系的情况。4.工作态度、工作主动性及工作效率的情况。5.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的情况。6.廉洁奉公,遵守党纪国法,关心群众疾苦,严于律己,不搞不正之风,不以权谋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情况。7.工作政绩,即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反映一个干部的工作成绩,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把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方面的工作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政绩。第三部分写缺点,要如实反映干部的缺点,不要把缺点写成希望、要求。不要使用太抽象的语言,例如“急躁”、“急躁情绪”、“骄傲”等。第四部分可简要地说明考察方式、考察范围及走群众路线的情况。
以上所列的是考察材料的基本内容,具体到一份考察材料,应因考察对象、考察方式和考察目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党政一把手的考察材料,要着重反映和说明其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和是否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及坚定的政治方向,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和领导班子团结的情况以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和他在其中起的作用或应负的责任;如果是为选拔干部进行任前考察,那么,考察材料除了反映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之外,还要对其潜在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其是否能胜任拟任的职务。
干部考察材料的写作要求 写作干部考察材料的基本要求是由考察材料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概括地说,就是真实、客观、简明朴实、严谨。
所谓真实,是指考察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实际,对考察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和入党时间等基本情况必须认真核准,对考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必须调查清楚,如实反映,对那些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问题,没有查清的,不要写进考察材料,可另外写成情况反映材料,供组织参考。考察材料的内容要有根有据,切忌空泛议论,言之无物。
所谓客观,是指对考察对象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评价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并要对各种情况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不能听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加分析地将材料堆积起来,换言之,对听到的“事”,也要进行客观分析,取其“实”的部分。评价考察对象的成绩和问题、优点和缺点、主流和支流,既不得任意拔高或贬低,更不得褒贬倒置,歪曲形象。
所谓简明朴实,是指考察材料使用的语言文字要简明扼要,朴实无华。考察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写实,但是,写实不等于堆砌事实,而应选择那些反映考察对象本质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考察材料也讲究生动性,它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事实本身的说服力上,因此,考察材料的行文最好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不要使用夸张、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段。
所谓严谨,是指考察材料的结构要严密完整。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文字的表现形式,结构的严密性,是指结构的内在联系,一份考察材料,需要写哪几个方面,各个方面根据什么样的关系联系起来,强调什么,突出什么,都应当讲究逻辑性,并服从全文的中心,把握好了这一点,就能达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前后贯通、结构严密的要求。结构的完整性,是指考察材料的写作格式要完整。考察材料的格式,一般分为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这三部分缺一不可。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考察者一定要签署姓名和时间,这不仅是考察材料格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考察者对考察材料负责的表现。考察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否真实,评价是否客观,建议是否正确,直接反映了考察者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考察者撰写考察,不仅是对考察对象负责,也是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署名就是负责的表现。考察材料的写作,是干部考察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写作干部考察材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干部考察工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和考察材料自身的基本要求,都应当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具体来说,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正确的评价标准。写作考察材料,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是一定要从考察所得的情况和材料出发,而不能从印象或道听途说的情况出发,也不能从某个权威座谈对象的意见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正确的评价标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考察对象主观努力同客观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的关系,因为干部开展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取得工作成绩的大小,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影响:环境因素有利,付出较小的劳动可以取得较大的成果;环境因素不利,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难以取得好成绩。在许多情况下,后进单位和经济落后地区的领导者,付出的领导精力往往比先进单位、先进地区的领导者要大得多,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分析主观努力的程度和客观条件的好坏,从实际中看出一个干部的德才水平和贡献。二是要正确区别个人作用与集体作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直至一项工作,成绩的取得,集体作用和个人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写作时,必须把个人的作用、他人的作用同集体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既不能简单地把成绩都归于考察对象个人,也不能把发生的问题都归于考察对象个人;另一方面,也不要把成绩搞成人人有份,考察张三时写它,考察李四时也写它,究竟哪个人起的作用大,到头来谁电说不清楚。为了克服这两种倾向,考察材料要着重说明考察对象做了什么工作,努力的程度,所起的决策作用和效果,以及由于个人的原因发生的失误及后果等,这样的考察材料才能令人信服,有说服力。三是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考察材料不是简单地记录干部表现的“流水帐”,它要对干部的德、能、勤、绩等主要方面的好坏优劣进行评价,这就必然有个标准问题。写作者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评价标准,就不能正确把握判断材料的是非界限,就会作出不恰当的评判,严重时甚至会弄到颠倒是非的地步。评价其工作实绩和表现,应当用特定时期和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具体要求来衡量,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对干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第二,以写实为主,着力刻画干部的特点和个性。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和个性。树木无数,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口众多,绝无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干部也一样,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经历和工作生活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个性,一份好的考察材料,应能突出地反映考察对象的主要特点,鲜明地展现其个性,使人有见了材料如见其人之感。考察材料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和个性的,考察材料是通过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情况和典型事例来表现考察对象的主要特点和个性的,简言之,就是考察材料要用事实来说话。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是抽象的定性式的表述过多,写实不够,有些考察材料,只要改换一下干部自然情况,就可以为多个干部所用。最突出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对干部的政治表现和政治素质,多用相近甚至相同的语句来表述,几乎成了公式;二是对干部的缺点,往往用“有时”、“有些”、“有点”等修饰限制词语,轻描淡写地带上一两句话,干部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都看不清楚,这种八股化的写作倾向,必须认真克服和纠正。
第三,要作好干部潜在能力的判断。所谓潜在能力,是指干部所具有的、尚未明显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果说正确评价干部的现实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话,那么,要准确判断干部的潜在能力则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干部的潜在能力呢?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进行综合分析:一是看其事业心。事业心强,积极工作,并在工作中刻苦学习锻炼者潜力大;空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空喊改革开放,而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人,实际上是志大才疏。二是看其知识量。知识积累多者潜力大,反之则小,但知识不能和文凭划等号——经验也是知识,评价一个人的知识量的大小,既看文凭,更看其实际水平。三是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潜力大的人,能把纷纭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一下子抓住问题的症结,果断地加以解决,如果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一般不先请示,而是在问题解决后再报告;潜力小的人,往往把并不复杂的事情越搅越繁,终至无所措手足。四是看其工作实绩。工作实绩是干部思想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在同等工作条件下,政绩突出者潜力大,反之潜力小。
第四,要正确使用概念。正确使用概念,是写作考察材料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严格区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有些概念在意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严格区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会造成使用概念的错误。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两种:一是把具有不相容关系的概念当作相容关系概念使用,例如:(1)急躁和果断:急躁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急躁,往往是指工作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或者批评人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果断指遇事不慌,抓住关键,当机立断,不左顾右盼、拖泥带水。(2)主观和主见:主观是指干部在思想方法上先入为主,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工作方法上,不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说了算;主见则是指头脑清醒,考虑问题预见性强,有超前意识,善于集中正确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人云亦云。(3)骄傲和自信:骄傲是指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自信则是指相信自己,敢于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看准了问题,敢于坚持,不为舆论所左右。(4)开拓和蛮干:前者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者则是指脱离实际,盲目行事,急功近利。总而言之,这几组概念,在内涵上具有本质区别,在外延上有不同的适应对象,互不相容,如果不加区别,颠倒使用,必然混淆是非,对干部作出错误的评价。二是把概念的交叉关系当作同一关系使用,例如,文凭和水平、学历和学力就是交叉关系概念,文凭和学历表示所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水平和学力表示经过自学或实际工作锻炼,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能力高度,二者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在一般情况下,文凭、学历和水平、学力是统一的;差异性表现为它们不是完全等同的,把文凭、学历和水平、学力等同起来,混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会导致唯文凭论,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其次,要善于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要使考察材料客观准确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使用概念时,首先要进行适当的逻辑限制,这种限制,是通过扩大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来实现的。在写作考察材料时,经常使用的是程度限制,就是通过给概念增加一些程度副词和数量词,使概念的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如对干部的群众基础的评价,可以进行如下限制: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对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的评价,可以进行如下限制: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对干部的工作成绩,可以进行如下限制:优异、显着、较好、一般等等。通过这样一些限制,可以把不同干部在同一方面的表现细致地加以区别和比较。其次要运用概括的方法,做法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比如,在评价考察对象的工作成绩时,根据他“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粮棉油产量稳步增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等工作实绩,就可以概括为“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成绩显着”,这样,越概括,内涵越小,外延越大,相应的评价就由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而突出了“成绩显着”这个本质特点。
第五,考察材料必须体现考察者集体的意见。考察干部,一般要有两人以上参加。从考察材料形成的过程来看,草拟初稿,一般由一人执笔,审查修改,则要由考察者集体讨论决定,一份考察材料,应当是考察者集体意见的综合反映,而不应是某一个考察者的一家之言。
【范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