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文书大典上卷》第545页(2832字)

【简介】: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因有感触,受到启迪和教育而写下的心得体会。

读后感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分三个步骤写作:

一是先提出自己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总的认识、看法;

二是接着紧扣原文的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个人的感受,有重点地加以阐述;

三是最后进行总结性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自己的深切体会和感想。

写读后感,行文时一定要介绍文章或书的名称,适当引用原文。叙述和议论要适当结合。

读后感用于公开发表就必须写出标题。

【范例】:

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

钱正英

任以沛同志是我的远亲,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加者。在革命事业中,是我的先辈。在他生前,我们没有多少来往。最近,他去世了。我去探望他的家属的时候,他爱人拿出几张纸,说:“一切都是按他遗嘱办的。”这是几张从练习本上撕下的纸,纸上用颤抖潦草的笔迹这样写着:

遗嘱

我因患肺癌,身体极虚弱,特立遗嘱如下:

一、遗体交北京医院或北京医学院作科研或教育应用,其中脏器如眼睛等如可移交其他病人,乐于奉送。骨灰由接受遗体者自行随便扔掉,不给家属,不送八宝山等。

二、病情大恶化时,切勿作紧急抢救和打强心针之类,使死者、生者、医护人员少受损失,国家也省点钱。

三、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设治丧委员会或治丧小组。也不发帖子,可由家属和××或他指定的一位同志商定对我很熟的亲友发一死亡通知信,一句话即行。油印,限发五十至一百张,绝不能超过此数,以节约纸张。

四、尸体不必打扮了,卷上送该去的地方,家属不要管了。旧衣服也可脱下来洗洗送水灾灾民。切忌尸体穿上新衣服火葬,浪费国帑。

以上,总的意思是反封建。不把封建残余势力和习惯去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是搞不成的。另外,国家穷,一切虚礼须从简。

五、我自入党以来,做了点工作,缺点错误不少。自问无愧于党员称号。希望家里有更多人入党。

任以沛

1981年11月

读完了遗嘱,他的儿子补充一句:“上次你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昏迷中。醒来后他对遗嘱又补了一句:‘不要见报’。”

我读了遗嘱,仿佛看到一颗真诚的共产党员的心还在跳动。我仿佛看到,四十多年前,在当时地下斗争艰险的年代里,他如何举手宣誓入党:“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当然,如何办丧事,并不是衡量一位同志的唯一标准。但是,任以沛同志的遗嘱,却表达了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死者如此,生者又当如何呢?我违反他的遗言,公布这篇遗嘱,只是为了希望和更多的同志共同学习他的精神。但是,我尽力尊重他的遗愿,不去歌颂他生前的工作,甚至不公布他的工作单位和职务。

他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称号。我们的党无愧于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原载198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时代的强音

——读《这才是青春开花处》

《这才是青春开花处》(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共收集魏巍同志55篇散文和杂文作品,大多是他1990年写的,通读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写这些东西的出发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运用艺术形象的笔法,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因此,篇篇都是发自这位老共产党人、老作家的肺腑之言。它告诉人们:绝不能放松今日的努力,更不能失掉共产党人最终追求的共产主义大目标。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阅读这些作品,尤其感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然而,有谁又能想到魏巍同志写这些作品的毅力、艰辛和不易呀。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大肆泛滥的时候,他为捍卫克思主义伟大真理,就想写些杂文之类,对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批驳,但苦于无处发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思想战线发生了转机,有了说话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精神振奋,勤于写作,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发表了不少杂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憋在肚子里的话倾吐了一番。不料,在博得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同时,却遭受到个别人的非难、反对,甚至是辱骂、恫吓,直至人身攻击。对此,魏巍同志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他说,难道怕有人反对,我就不写了?有人反对,正说明我的杂文起了作用。他自找苦吃,继续写作,不顾个人的得失。《这才是青春开花处》之后,他又在着手写续篇《新语丝》,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

宋代朱淑贞有云:“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我看,这正是魏巍同志的品格和个性的写照。魏巍同志一向把资产阶级腐败的东西视为黄叶和秋风,而把无产阶级的东西视为永世不败的香花;他从不尾随黄叶与秋风舞动,而对无产阶级的神圣目标却苦苦追求。他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半隐半露、遮遮掩掩,他对人对事也不曾掺杂半点个人恩怨。他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又是优秀的杂文家,更是一位坚强的战士。

然而,对同一件事物却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还有人把魏巍发出的时代的强音,误认为是“左”的表现。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这种人耳目中充塞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太多了,而对真正的时代的强音却充耳不“进”。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是威力无穷的。现在,呼唤这种时代最强音的人不是太多,而是显得太少。时代要求我们有更多的人,无私无畏地参加到时代最强音的合唱队伍中来,根据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思想建设,齐心协力向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这就是我从魏巍同志的近作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