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国文化旅游区——许昌、漯河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河南行》第108页(2034字)
沿着京广线南下,到许昌和漯河,这里是三国文化旅游区。“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所以,一定要来此处领略一下三国历史文化的风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之后,到此旅游的客人也愈来愈多。
汉魏许昌故城
位于许昌市张潘乡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曹魏时为魏五都之一。原城已毁,今仅存遗址。故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围15华里,内城围9华里余。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面积1089平方米,是汉献帝祭天地坛遗址。台西5里处有汉献帝墓,南有张、潘二妃墓。城北6公里许,高耸着五座坟墓,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称五女冢。
灞陵桥
位于许昌市西郊石梁河上。距城八里,故俗称八里桥,传为关羽辞曹挑袍处。关羽被曹操所俘,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作书告辞曹操。关公行至灞陵桥上,曹操引数骑飞奔前来送行。令一将马上托过黄金一盘,赐于关公作盘费,关公不受,曹操又赐关公锦袍一领,关公恐曹操有变,不下马来,用青龙刀尖挑过锦袍,勒马回头谢别曹操。从此灞陵挑袍名扬天下。后来苏东坡游灞陵桥,挥笔题诗:“野水回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灞陵桥。“明末将领左良玉在桥旁立”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一通。原桥系青石砌成的三孔石桥,上嵌碑碣两方,一方线刻“挑袍图”,传为唐吴道子画:一方“辞曹书”,系明代书法家滕之湖书。桥西有关帝庙,古柏参天,大殿内有关羽像。今桥、碑皆存。
春秋楼
位于许昌市文庙街关帝庙内。坐北向南,系关帝庙建筑之一。相传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俘虏关羽,拜关羽为偏将军,并赐关羽府宅。关羽将一宅分成两院,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春秋楼相传是关羽秉烛夜读《春秋》处。楼始建于元延 元年(1314),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楼分上下两层,均有回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楼侧树有“关公辞曹之图”石碑。附近尚有甘、糜二夫人宫。
小西湖
位于许昌市区西北隅。东汉末年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导入水,汇聚成湖,名西湖。因苏轼为官杭州时,曾致书州官,建议将许州西湖改名为小西湖,遂有小西湖之称。明《永乐大典》载:“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风光宜人,为许昌着名景区,历代名人多在此留下了足迹。古建筑如北宋展江亭、欧阁等,惜均已无存。近些年陆续在旧址上重建德星亭、展江亭、读书亭、听水亭、鼓琴台等,现辟为西湖公园。公园面积300余亩,碧水荡漾,亭台溢彩,为游览休憩胜地。
受禅台与受禅碑
位于临颍县繁城镇。因曹丕受禅而建,是汉魏政权交替的见证。受禅台建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原高18米,占地5280平方米,上筑有楼阁,雕栏玉砌。现仅存遗址,残高10米,底周长250米。受禅碑又称上尊号与受禅碑,共两块,一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记载汉室49位文武大臣联合写信给曹丕,劝他出来做皇帝的事,故又叫“劝进表”。一为“受禅表”,说的是献帝禅位于曹丕的经过。二碑系建台时所立。碑原在受禅台,后移至魏文帝祠,现位于繁城镇献帝庙中。二碑均高2.8米,宽1.5米,厚0.32米,圭形碑额,额有穿孔,无华饰。碑文字径一寸二分,为汉隶,字体方正,苍劲古朴。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由于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之手,世称“三绝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商桥
位于漯河市商桥旅游区,始建于隋朝,全长21.3米,宽6.45米。主孔净跨12.14米,矢高3.06米,主孔两侧南北腹拱分别跨2.85米和2.78米,孔间接处伸有石雕龙头。主、腹孔均为20块红拱券列成,券石通体浮雕,形象生动逼真,桥墩为6层石条整齐砌成。此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