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山西行》第106页(2158字)

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南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连绵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佛像、菩萨、飞天等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由当时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其中第16—20窟开凿最早,人称昙曜五窟。其它主要的洞窟,也大都完成于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之前。以后小型石窟的营造,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依照开凿的年代,全部洞窟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期,公元460年至465年,文成帝命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五窟佛像,人称“昙曜五窟”。即现今编号之第十六至二十窟,平面作椭圆形,纯以造像为主题,佛像高大,气势雄伟。五窟菩萨头戴宝冠,身着璎珞,臂上带钏。也有一些高凸的衣纹,像中亚骑民族的服装。飞天袒上身,斜披络掖,天带飘扬,大裙贴腿,尽为赤足。

第二期,凿于公元465年至494年,包括现今编号之第一、第二、第五至第十三窟以及第三窟的一部分。各窟形制平面多方形,大多数前后两室,有大型的世俗供养人行列,以及供养天、本生和佛传故事。

第三期,凿于公元494年至524年,属现今编号第四、第十四、第十五、第二十一至第五十三窟,还包括第四至第六窟洞的小窟。这一期中中小窟较多,塔洞、四壁三龛及重龛式的洞窟十分普遍,成组者较少。

东西两谷把石窟分东、中、西三区,观赏云冈石窟,可从东门进去,一直往西,然后自西而东,逐一品玩。

西区以紧连着的五个高大洞窟为代表。洞窟地呈椭圆形,顶是穹窿式,纯以造像为主题。每个洞窟都有一尊高十几米的佛像,或直立,或交脚,或结跏趺坐。姿态生动,线条简练、流畅、富于质感,明显地看出域外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而造像形象既不象常见的如来佛像,又不像汉化的形象。其中第16窟为释迦立像,高13余米,面目清秀,姿态俊美;17窟主像为三世佛,正中为交足弥勒坐像,高15余米,身躯魁伟,菩萨装束;18窟居中为释迦立像,身着千佛袈裟,东壁尚有诸弟子造像;19窟为释迦坐像,高16余米,为云冈石窟第2大佛;20窟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高13余米,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壮不凡,为云冈石窟中代表作。这五窟是北魏文成帝时为纪念开国的五位皇帝而凿的,模拟了五个皇帝的形貌,体现了北朝时期“皇帝即如来”的佛教思想。工程由当时的沙门统昙曜主持,所以也称“昙五窟”。第十六窟,只见那高13.5米的释迦像,昂首挺胸,脸庞稍显削长,鼻高且直,唇薄,眼长,活像一个赳赳武夫。实际上这就是文成帝的造像。就连佛像身上的镶嵌黑石头的部位,也正是文成帝身上长痣的地方。第二十窟是为道武皇帝拓跋硅开凿的。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云冈石窟中区各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除中央雕造大像外,四壁及窟顶遍刻有佛教题材的浮雕。第八窟门拱两侧骑着神的摩醯首罗天和乘着孔雀的鸠摩罗天,他们一个三头八臂,一个五头六臂,雕刻技巧与造型都很成熟。就题材来说,为云冈石窟的特例。十二窟有“音乐窟”之称。窟顶上雕有一排排伎乐天人,手持排箫、琵琶、笛、鼓等乐器,弹唱奏乐,笙鼓齐鸣;盛装的飞天驾云乘风,翩翩起舞,每排伎乐天中间,都端坐着一位安详、庄严的释迦如来,陶醉于轻歌曼舞之中,把庆贺修身成佛的释迦牟尼回故乡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五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楼阁。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内、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事,是云冈石窟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游程安排

大同一日游游程

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

北岳恒山、浑源悬空寺、应县木塔

大同二日游游程

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

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