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遗踪——燕下都遗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河北行》第129页(824字)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国都城原设于蓟(今北京城),战国时期,燕国为了对付南方各国,决定在这一居高临下,便于防守的险要之地建一军事重镇,作为都城蓟的南大门,称之为“下都”,原都城则称为“上都”。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淋,燕下都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经由考古发掘,还可大致推测出原都城的规模燕下都遗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燕下都故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一条运粮河道纵贯南北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东城是当时人们聚居和生活的中心,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东城又可分为宫殿区、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
燕下都曾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着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燕下都城外有一个燕子村,燕太子丹当年就住在这里,在燕国即将被秦国灭亡的前夕,燕太子丹策划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在燕子村南的中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游人至此,览千古遗址,看易水东流,遥想当年太子丹为荆轲饯行的悲壮情景,不禁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流传的佳句,从而生出许多感慨。
易水古砚
易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西峪山上的天然石料用我国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依据石料的形体及纹饰,雕出人物、花草、龙凤、虫鸟等各种具有民族色彩和风格的画面。其工艺精湛,雕刻古朴,加之易水砚的石质细腻,易于发墨,深受广大书法家和收藏家的珍爱,也是河北省传统的出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