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山东行》第24页(2580字)

千佛山海拔285米,现已与市区连为一体,与诸多名泉相辉映,真正是“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传神写照。它东与厥山、佛慧山(双名大佛头)相接,西与南鞍山(又名会仙山)、四里山相连。层峦迭嶂,苍秀涵幽,象一座天然屏障矗立在市区的南面。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曾在山下耕田,故又名舜耕山。隋代开皇年间,在山崖上镌刻了很多佛像,因名千佛山,瞻仰者络绎不绝。

从山前广场登山,有东西二盘道,游人多从西路上,从东路下。半山腰有“齐烟九点”坊。“齐烟九点”是唐朝人李贺诗《梦天》里的尾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站在月宫远远下望,九州(这里泛指中国大地,古代中国划为九州)犹如九点烟,大海犹如一杯水。因济南古称齐州,建坊者便借诗造景。意思是在此可以看到隐现于烟云中的卧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的景色,为济南八景之一。坊的背面有“仰观俯察”四字,是借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说明此处既可“仰观”山峰之秀,又可“俯察”人物之盛。

过“云径禅关”坊,可见兴国禅寺,又名千佛寺,殿宇厅廊,丹柱青瓦,翠柏红枫镶簇,逶迤错落,缥缈云中。主殿坐南朝北,偏殿坐北朝南,共分四个禅院,为济南佛寺中最大的一座。寺南石崖上有隋至唐开凿的石窟九座,佛百余尊,造型生动,于雍容厚重之中见清润温雅,较敦煌、云岗早期石刻更多民族化意味。

千佛崖浮雕群像间,有泉、极乐、黔娄三洞。龙泉洞面积约20平方米,水深近2米,过去的僧人即在此取水。

龙泉洞东是极乐洞,洞内佛像数十尊,以“释迦牟尼”、“大势至”和“观世音”三尊最为精湛,大腹笑颜的“弥勒佛”尤为引人注目。

极乐洞东有黔娄洞,洞口题刻记述黔娄子隐居此洞的传说。黔娄是春秋齐国的高士,齐、鲁两国都请他做官,他坚辞不就。齐威王曾亲临请教,为了表示尊重,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黔娄死后,因家贫如洗,被子太短不能盖满全身,有人建议将被子斜盖,黔娄的妻子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

千佛山景致优美,香火旺盛,每逢“三月三”庙会及“七夕”、“重阳”等佳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开放时间:

7∶00-18∶00

门票:15元(万佛洞另收费)

交通:乘2、33、K51路可达。

黄石崖造像

千佛山南螺丝顶主峰的两侧岩石呈黄色,崖上有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开凿的石窟一座,故称黄石崖造像。现存大小佛龛十几个,高浮雕造像85尊,分布在长约30米、高约10米的半弧形悬崖上。造像分四区,每区雕菩萨、胁侍不同,一般形体修长,高约1.5米。造型庄严,刀法简朴。佛像雕有圆形头光和舟形身光,火焰形大背光,外圈装饰卷草花纹图案。上半弦有小佛像、飞天龙形装饰。层次分明,雕刻精美。有的飞天为半圆形高浮雕,形态窈窕风度娴雅,为北魏晚期和东魏初期遗存。

佛慧山大佛头造像

历城区佛慧山中有开元寺旧址,寺后石壁上原有造像石崖,已多毁坏。西侧有“真武庙”,庙门下利用石崖雕一巨龟,上伏一巨,造型优美,传说真武神是龟蛇的化身。此地有甘露泉,泉旁刻“天生自来泉”,泉水自石岩上流下,泠泠有声。佛慧山主峰文笔峰下有一大佛龛,上镌“大雄宝殿”四字,为清代御史张英麟所书。山上一尊巨佛头像,高7.8米,宽5.4米,俗称大佛头,佛像天庭饱满,下巴半圆,气韵雄浑生动。开凿于宋景祐二年(1035)。

大佛寺造像

在青铜山南麓的悬崖上。佛像是唐代开凿,石窟高9米多,深4.5米,宽4.7米。窟内佛座高1.5米,佛像高8米躯干雄伟,法相庄严,着披肩式长衣,胸前博带自然垂下,与流动的衣纹相配,潇洒和谐,是山东现存最大石佛。左右有菩萨和比丘雕像,菩萨像高2米多,手持枝条和净瓶,面容丰盈,形态逼真。

玉函山石窟造像

玉函山在英雄山以南的群山中,山峰独峙,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的一个山头。在山峪的东侧,是佛峪寺,又名岩若窟。寺院和石窟造像在第一层悬崖之上,按石窟大小和形状镌刻、筑寺。石窟造像共一百多躯,题记十六种为隋唐作品。

黄花山造像

历城区仲宫镇卧山水库西侧有一洞穴,于金承安二年(1197)开凿,洞窟平面为长方形,深6.67米,口宽3.5米,底宽2.55米,高4.20米,存有造像15尊。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在天然藻井处刻佛像4尊,下层南北壁各有罗汉9尊,东壁有1尊佛像。洞口外南壁雕关圣像1尊。造像高近1米,多采用凸起线刻,刀法较流利,刻工粗朴,为金元以后造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