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58页(1414字)

孔庙又称文庙。坐落在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是我国第二大先师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现为首都博物馆。

孔庙大门又称先师门,门外东西各立一座满、汉等六种文字的“下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武官到此下马,文官到此下轿。

门内两侧排列着大量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元代于皇庆三年(1314年)开科取士后,步唐代雁塔题名的遗风,中试的进士,照例要把自己的姓名刻在石上,立之于庙,以显示自己的尊荣。进入先师门,迎面是面阔5间的大成门,大成门内置钟、鼓各一,两侧放石鼓10枚,是乾隆年间仿先秦石鼓镌制的。大成门内为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古柏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浓荫掩映的11座明清纪功碑亭,记录了明、清两代帝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战迹。甬道西南有一眼古井,古井水浅而甘冽,清乾隆皇帝赐名为“砚水湖”。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九间五进,殿顶用光彩夺目的黄色琉璃瓦铺砌,正脊两端装饰着形鸱吻。殿内正中置“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两旁设配享牌位,即:复圣颜子(回)、述圣孔子(伋)、宗圣曾子(参)、亚圣孟子(轲),称为“四配”。四配两边又设闵损宰予朱熹等十二哲人的木牌位。

历代祭孔仪式都在大成殿举行。每逢祭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集孔庙门前,晨三时许,祭孔仪式开始,钟鼓齐鸣,奏乐、迎神、跳八佾舞、跪拜、送神,直到拂晓方告礼成。

孔庙的西侧,是我国古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国子监,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国子监与孔庙相毗邻,这也正是所谓“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

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整齐。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坊(为北京唯一的一座不属于寺庙的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从清康熙立下的规矩,皇帝即位,照例要在此讲学一次。在国子监读书的学员称监生,其中由各省举荐而来的称贡生,达官显贵子弟称官生,民间考取的称民生。当时的文人学士能毕业于国子监、考取进士、刻名于孔庙,荣耀莫比,在国子监学习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

在孔庙与国子监的夹道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刻有《周易》、《尚书》、《经》、《孟子》、《孝经》等十三部经书,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据传旧时来京城参加会试与殿试的举人们,考试之前都要来拜见孔子,若能饮一口孔庙古井里的“圣水”,考试时就能才思敏捷,文如泉涌。如果能带走一点“圣水”,考试时用来研墨,应试时就会笔下生花,文采飞扬。

游览指南

乘2、13、16、104等路车可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