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56页(1832字)

在北京内城东北角,有一座黄瓦红墙、气势雄伟的建筑,那便是北京最大的喇嘛教黄教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6),原为雍亲王府,雍正帝即位前宫邸,乾隆帝出生地。雍正帝即位后,这里一半改为喇嘛庙,一半留作行宫。这里是清帝供祀祖先遗影的祭堂,也是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由昭泰门进入所见的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内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东方天王手持琵琶,西方天王两手各拿长及多宝,南方天王手持宝剑,北方天王则双手各持银及雨伞。四大天王喻风调雨顺。雍和宫有五进院落,由3座五彩牌坊、昭泰门、钟鼓楼各1座、碑亭4座、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组成。

过了天王殿,有一座高达1.4米的铜鼎,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铸。铜鼎呈鳝青色,光泽可鉴,鼎上有二戏珠,底座有三狮戏球,图纹极为精美。这只铜鼎与团城玉瓮、北海九龙壁并称“北京三绝”。

离铜鼎不远,是一座四色重檐的“御笔亭”。走过“御笔亭”,便是雍和宫大殿,殿前有一座古铜铸成的须弥山。传说须弥山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在这小世界的最下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为金轮(即地轮),再上有九山八海,中心是须弥山,山顶上就是天堂。

雍和宫大殿为全宫主殿,大殿门楣上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雍和宫”三个贴金大字。殿内供有三尊2.8米高的青铜质泥金佛像:过去佛燃灯、现世佛释迦、来世佛弥勒。

雍和宫殿之北是永佑殿,内供三尊佛像,中间手托宝瓶的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佛像西侧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精致的“绿度母”补绣像,用4000多块大小、颜色、形状都不同的绸子补绣而成,出自乾隆母亲之手。殿西北有千手观音像,殿东北有观音化身佛。

法轮殿西侧有戒台楼,东侧有班禅楼。戒台楼是班禅为乾隆受戒和参禅的地方。班禅楼内藏有“金瓶掣签”的重要器物——金贲巴瓶。金贲巴瓶有两个,一个存于西藏大昭寺,一个存于雍和宫。确定活佛时,将事先寻得的若干“灵童”的名字置于金瓶中,由理藩院尚书监督,在雍和宫内抽签掣定“活佛”人选,此举废除了过去达赖直接指定蒙古活佛的教规。

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万福阁大殿高达30余米,共分三层,每层均供奉有若干小佛像,总计达万尊之多,又因“佛”与“福”音近,故名万福阁。

万福阁东配殿是昭佛楼,这里是乾隆之母烧香拜佛的祠堂。殿正中供奉铜制旃檀佛像,佛龛以珍贵的金丝楠木雕制而成,上雕盘龙99条,栩栩如生。金丝楠木佛龛与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合称“雍和三绝”。

作为全国喇嘛教事务管理中心,雍和宫不仅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而且其常年举行的宗教活动对京城民俗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着名的是打鬼和腊八粥。

农历正月二十九、三十和二月初一,举行三天打鬼活动,第一日“演鬼”,第二天地曹“打鬼”,第三日“转寺”,为清鬼降魔之意。

熬腊八粥的风俗始自佛国。据说释迦成佛之前,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修行。这时遇见一牧女送给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在这一天煮粥供佛。雍和宫这天照例用御赐糯米和奶油、干鲜果品等,熬粥五大锅。宫廷派员监制,象征释伽牟尼施舍于众生。能喝到雍和宫所熬腊八粥者,主要是帝妃、王公和大喇嘛们。雍和宫熬腊八粥之风俗,于1937年后停止,而民间吃腊八粥的风俗却一直流传着。

在我国佛教寺庙中,设五百罗汉堂的虽有几处,都排列成行,端坐在堂上。而这里的却大为不同,这五百罗汉分置在佛教灵山的各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坐或立,或躺卧,或行走,显得更为生动。

上一篇:五塔寺 下一篇:孔庙/国子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