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82页(1161字)

位于西山余脉寿安山的南麓,距城区20公里,是西山名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称兜率寺,规模较小。当时塑有檀香木卧佛一尊,现已不存。元代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在原址上扩建,并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卧式铜像,改称寿安寺,明代又历经五次重修,崇祯年间改名为永安寺。明末清初,卧佛寺受冷遇,直到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施资修葺后才重新兴盛,重修后改称十方普觉寺,此后乾隆年间又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形成现在的格局。因寺内有一尊卧佛铜像,故俗称卧佛寺。

沿坡道上行直达山门,山门殿前立一座琉璃彩牌坊,正、背面有乾隆题额“同参密藏”和“具足精严”八个字。入山门依次是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其中以卧佛殿最为着名。

卧佛殿中供一尊铜铸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此佛铸造于元至治年间,历经10年才铸成,是一尊实心铜佛。卧佛头西脚东面南,左手平直,右手弯曲支撑头部,神态安祥。卧佛身后环立着12圆觉菩萨。整组塑像刻画了释迦牟尼涅槃于娑罗树下,向其12个弟子嘱托后事的佛教故事。

卧佛寺里的娑罗树也是寺中一景。娑罗开花时,朵朵都像座洁白的小玉塔,倒悬于枝叶之间,美丽而神圣,被善男信女们视为“宝树”。

在卧佛寺西北不远处有一条过去以盛产樱桃而得名的樱桃沟,“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是一处不染尘埃的世外净地。沟的西边有一处巨大的岩洞,能容20人,那便是有名的白鹿岩。

这个卧式像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临终前的纪念像,身后12尊圆觉是他的12个大弟子。这种姿态表示他在生病的时候,自知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嘱咐后事:“佛法慈悲为本,我一生以和平仁慈对待众生,你们要本此教义,努力布道。”第二天就圆寂了。

卧佛寺的古银杏

卧佛寺内有两株银杏树,树龄均千年有余,树围需数人合抱,荫庇上百平方米。秋日一至,黄叶飘洒,景致闻名,故卧佛寺亦有“黄叶寺”之称。郑板桥有曰:“匹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

相传远在11世纪的辽代,有个骑着白鹿的仙人来到这里游玩,看见风景很美,舍不得离开,就在这里岩洞住下了,从此人们就把它叫做“白鹿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