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火洲”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新疆行》第144页(6631字)

吐鲁番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南麓,吐鲁番东西分别与鄯善县和托克逊县接壤,南与尉犁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相邻。全市面积15738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俄罗斯等2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71.2%。

吐鲁番古称高昌、西州、火州,自明代起称吐鲁番。清朝统一新疆后设吐鲁番直隶厅。“吐鲁番”系维吾尔语,意为“都会”。民国二年(1913)改设吐鲁番县。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吐鲁番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仅次于西南亚的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的约旦死海,是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不仅是我国最低的地方,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素有“火州”之称。吐鲁番属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盛夏7月,最高气温达49.6℃,每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数达99天,地表最高温度曾达82.3℃。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75毫米,夏日绝少下雨,盆地地形好比维吾尔人烤馕饼的火炉——馕坑,四周是高山,当中是低洼的盆地,长时间的光照所产生的炎热难以泄散出去,山外面的海洋水气又不易进来;加之盆地里除占总面积9%的几块绿洲外,尽是覆盖着浑圆卵石和砾石的戈壁、荒漠与沙丘,增温快,更使吐鲁番热上加热。

因受益于独特自然环境的恩惠,使吐鲁番成为着名的葡萄瓜果之乡,天气热正是植物糖分制造的基本条件,昼夜温差大又利于糖分大量积累。吐鲁番盆地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是瓜果生长的理想地区,历代许多关于西域的资料,差不多都有吐鲁番盆地瓜果的记载。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干旱的环境,使吐鲁番保存着大量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神秘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苏公塔,戈壁滩前的坎儿井。

吐鲁番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与现代的风采,以其妩媚而粗犷,质朴而热情的独特个性与魅力,跻身于中国和世界旅游城市之列。每年的夏秋时节是吐鲁番旅游旺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风尘仆仆来这里访古、探奇、揽胜。吐鲁番距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的汇合点吐鲁番火车站46公里,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7公里。由乌鲁木齐往吐鲁番,可乘火车、汽车,但值得推荐的是自己租车,沿着柏油公路东进。

乌鲁木齐—吐鲁番—鄯善—哈密

火焰山

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约500米,是吐鲁番最有名的景点。此山是吐鲁番最热的地方,山体主要为红色砂岩构成,上面寸草不生,夏季气候干旱,在烈日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恍如燃烧着的熊火焰。地表沙子的温度高达70℃以上,最高纪录达82.3℃。从山下经过,足底发烫,焚风扑面,烘烤得人汗流浃背。当地有沙窝里“烧”蛋和石头上烙饼之说。《西游记》称火焰山是老君八卦炉中的一块砖头被孙悟空一脚蹬在地上而变成的,有“八百里火焰”。唐代人岑参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火焰山的情景。相传着名小说《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也就是此山。

游客若到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或到柏孜克里千佛洞游览,都要从火焰山脚下经过,可顺道饱览火焰山奇貌。

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公里的火焰山山谷中,两山夹峙,中间有湍急溪涧。沟长8公里,宽0.5公里。凡到吐鲁番的游客,没有不去葡萄沟揽胜的。

这里水渠纵横,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火焰山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

葡萄沟内6000多亩葡萄园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葡萄王国”。别说那田地里连绵不绝的葡萄园,就连宅前屋后、渠旁路边都栽满了葡萄,在几乎不漏天光的葡萄架了串串玛瑙般

的葡萄。这里的葡萄品种繁多,有奶红葡萄、黑葡萄、无核白、比夹干、琐琐等。有的色如翡翠,有的艳如玛瑙;有的小似珍珠,有的大似橄榄,有的皮薄汁多味甘美,有的内脆汁浓味酸甜。其中的名贵者,莫过于无核白葡萄,简称为“无核白”,因其无核色白如主,晶莹透明而得名,葡萄粒小、汁多、味甜,含糖量高达22%-24%。在国际葡萄市场被誉为“绿珍珠”。每当夏末秋初,葡萄沟里的葡萄似遮天乌云,铺地绿毯,房前屋后,庭内庭外,山坡谷地,一架连一架,一片接一片,累累果实,让人置身于葡萄的世界中。

在葡萄沟深处,有专为游人修建的葡萄游乐园,这里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晶莹美观的葡萄伸手可及。万绿丛中,衣裙鲜艳的维吾尔少女,三五成群手挽筐篮,活跃在葡萄园里,使葡萄沟更显得斑斓多彩。

高昌故城

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吐鲁番市东约40余公里的阿斯塔娜(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高昌,是古代吐鲁番沿用时间最久的名字,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用“高昌”作为吐鲁番的代名词,高昌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曾派大批田卒屯垦,建“高昌壁”,为最初的高昌。《北史·西域传》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王朝均曾派,戊已校尉”管理屯田,遏阻匈奴,故又称“戊己校尉城北朝至隋唐,这里曾有“高昌郡”又有五姓五朝更叠,均以”高昌王国”为名。唐太宗灭麴氏高昌国,设“西州”。9世纪中叶,漠北西迁的回鹘人(今维吾尔族人)一部在此建回鹘高昌王国,先归附唐,再臣属元,改称“火州”。13世纪末,高昌城毁于战火。

高昌故城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周长约5公里,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又称雅尔湖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中。因城址在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孤岛地带,故名”交河”,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及以后建筑。台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盗掘,破坏殆尽。建筑物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其东、南两面各有一个城门。建筑形式除设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窟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这种深挖土层的建筑方法在世界上尚属第一。

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才使得城内的官署衙门、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遗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像这样的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故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南40公里,高昌故城北中。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分别为火焰山乡所在地两个相邻的居民村的名称。这里原是一片茫茫戈壁,整个墓群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由于气候干燥,墓地的地下水位深达地下20多米以上(墓室底一般在地下3-5米之间)。这些自然条件下使墓内的千年遗物以及古尸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自1959年到1979年在这里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4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约10万件。历次发掘出土的文书拼合整理后可读的约2000件,其中大多数是世俗文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75年,国家文物局将这批古代文书按照时代先后进行了整理,编辑成10册,定名《吐鲁番出土文书》陆续出版。

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民族的种族、民族的特征及其融合过程的珍贵的人体标本。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县城东南的火焰山沟谷中,距着名的高昌故城仅22公里。地名在维吾尔语中意为‘人工而成的胜地”。这里现已编号的洞窟有77个,其中保留有壁画的4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建筑形式多样、壁画最丰富的一处石窟群。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窟内禁止拍照。

苏公塔

苏公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南2公里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1957年,该塔被列为新疆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

苏公塔,又称额敏塔,全称额敏和卓报恩塔。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吐鲁番二世郡王苏来满为报答清帝对人父亲额敏和卓的恩遇,并为其父祈福,出巨资修建此塔以作纪念。

该塔塔身呈圆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径14米,全部以砖块筑成,塔身重量则由一砖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提,无基石无木料,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这种塔寺的建筑式样在全国只此一个。

戈壁清泉——坎儿井

到了吐鲁番在城镇的街道和村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清澈的渠水,追波逐浪,欢腾奔流。如果你沿着这些水渠向上游走去,它又会悄然遁入戈壁沙滩之下,成为一道道地下暗渠,四季长流不息。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新疆的坎儿井被认为可与长城、运河相媲美而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梁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梁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成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州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坎儿井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驱车市西郊雅尔乡,游人可参观到坎儿井。

五道林

距市区西北几十公里处,有“三十里风区”,风猛时,风力超过12级,为抵御春秋常有的风害,1964年起市区西北开始营造防风林带,林带长3800米,宽23米,要内并排五道水渠,渠两则载树,共10行,名为“五道渠林带”。现木已成林,有效地抗御了风沙。林带浓郁,气派雄伟,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一个宏伟成果。游人若前往参观,可顺道参观附近的坎儿井。

红柳河园艺场

距市区东38公里,有一个以葡萄为主的园艺场。园艺场内处处葡萄,处处硕果,好一片塞外绿洲的清凉清新。红柳河园艺场原是一片不毛之地,1959年由一批江苏支边知青在此创立园艺园,现已在一片绿洲。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

馆内陈列了在吐鲁番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干尸、文书典籍、丝织物品、泥塑木俑、瓜果食物、陶器、钱币等文物。到此参观,可以概知吐鲁番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贡瓜产地——鄯善

鄯善东距吐鲁番市99公里,西距哈密322公里,距乌鲁木齐273公里。有公路、铁路可达。鄯善的风景主要有库姆塔格山、吐峪沟千佛洞、耶特克孜玛扎尔古墓群等,东湖所产的哈密瓜,是清代贡瓜,品质极好。

从吐鲁番到鄯善游览,当天可来回。

汉唐烽燧

从吐鲁番乘车到鄯善,可见路边的汉唐烽燧,它位于鄯善城以西30公里处,巍然屹立,是吐鲁番盆地中最完整、最壮观的烽火台群。

沙疗

沙疗即埋沙疗法,是西北内陆沙漠地区人民利用当地独特气候条件治病的一处创造,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据说有效率达90%以上。

吐鲁番市西北16公里处,有两座黑灰色的大沙丘,是理想的沙疗地。当地气温高,黑灰色沙丘热量高,沙中富含矿物质,埋沙时沙粒对身体有摩擦作用,所以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集热疗、磁疗、按摩于一体的综合理疗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