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450页(2314字)

1.1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傣文、景颇文、傈僳文和汉文版的《团结报》创刊。 (《新闻稿》55.1.5.P.5)

2.15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使用哈萨克语播音。 (《新闻稿》55.2.18.P.9)

2.19 甘肃省蒙文报纸——《牧民报》创刊。 (《新闻稿》55.2.20.P.6)

2.21 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三月一日起,发行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四种文字的新币(注:新旧币折合比率:新币一元等于旧币一万元)。 (《新闻稿》55.2.21.P.10-11)

2.26 云南省民委召开座谈会,讨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景颇文字改进方案》初稿。 (《云南日报》55.2.27.①)

3.16 《民族画报》双月刊在京创刊。该刊用汉、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六种民族文字刊行。 (《人民日报》55.3.24.③)

3.26 云南省撒尼族长篇叙事《阿诗玛》出版。 (《新闻稿》55.3.27.P.5)

4.5 新疆省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区柯尔克孜族文字研究委员会,研究编成了以三十个字母组成的柯尔克孜族文字材料。 (《人民日报》55.4.5.③)

6.1 西康人民广播电台增设藏语广播节目。 (《新闻稿》55.6.4.P.3)

6.4 中央民院研究部编译的《民族问题译丛》双月刊创刊。 (《新闻稿》55.6.6.P.10)

6.13 新疆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柯尔克孜族新文字简明写法规则具体实施办法》。 (《新疆日报》55.6.16.①)

7.12 内蒙古自治区人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推行新蒙文的决定》。 (《内蒙古日报》55.7.21.①)

7.13 拉萨编译委员会完成了《藏文新译名词汇编》(初稿)一书(共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辞条四千二百多条)。 (《新闻稿》55.7.14.P.8)

7.18 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院、北京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语文研究会组成的蒙古语言和方言调查队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等地调查。 (《新闻稿》55.7.19.P.9)

7.22 内蒙古自治区人委公布《关于推行新蒙文的决定》。 (《内蒙古日报》55.9.1.①)

8.21第一部《汉藏口语辞汇》由中央民院语文系完成初稿(《辞汇》共收一万多辞条)。 (《新闻稿》55.8.22.P.2)

哈萨克文《伊犁日报》创刊。 (《新闻稿》55.10.7.P.16)

10.11 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院和前新疆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的新疆民族语言调查队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调查工作。 (《人民日报》55.10.11.③)

12.4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会初步整理完成藏族民间说唱诗——《茶和盐的故事》。还完成了一部包括一百首左右的《藏族民间诗歌选》初稿。 (《四川日报》55.12.4.①)

12.6-15 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院在京共同召开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会议交流了民族语文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交换了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改进和改革文字的意见,制定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初步规划。吴玉章、胡乔木、刘格平、刘春、张稼夫、潘梓年到会讲话。 (《新闻稿》55.12.7.P.12-13;12.16.P.8)

12.8 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有关部门创立了新彝文、僮(壮)文,改进、改革和充实了傣、景颇、傈僳、拉祜、维吾尔、哈萨克和柯尔克孜等文字。 (《新闻稿》55.12.9.P.21-22)

12.10 僮(壮)文方案(草案)公布。新僮(壮)文以桂西僮(壮)族自治区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呜话为标准音。新僮(壮)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共二十九个字母。 (《新闻稿》55.12.13.P.13)

12.12 一九五一年以来,中央民院陆续开办了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彝、僮(壮)、布依、苗、瑶、侗、傣、纳西、傈僳、景颇、载佤(景颇)、佧佤(佤)、拉祜等十七种语言的班次,先后组织三十二个实习组到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新疆、湖南、西藏等地区实习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人民日报》55.12.12.③)

云南省民委哈尼语言工作组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制定哈尼文字方案。 (《云南日报》55.12.12.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