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534页(15576字)

1.6 西藏拍摄成自治区第一部电视剧--《还愿》。导演和演员均为藏族。 (《光明日报》83.1.6.①)

1.19 第一部彝语译制影片——《喜盈门》在贵州威宁试映成功。 (《贵州日报》83.1.28.①)

1.21 内蒙古草原风貌画展在京展出,共展出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回、满等民族美术工作者的新作一百一十件,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作品。 (《内蒙古日报》83.1.25.①)

2月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文物考察组在昭觉县发现东汉石表和石阙各一座。石表四百余字,各段文字很象后世的公文“摘由”,这在我国古代金石铭刻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光明日报》83.6.12.③)

2.7 一九八二年,内蒙古蒙古史研究所纳古单夫在原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发现了古代乌梁海蒙古族的八首曲谱完整的民歌。 (《内蒙古日报》83.2.7.③)

2.12 云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六十万元,给边境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免费放映电影。

(《云南日报》83.2.12.①)

2.13 一九八二年,楚雄彝族自治州采取国家拨款补助、贷款扶持帮助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投资二百七十四万多元,新建和改建县城、社镇电影院十七座,增加座位一万二千一百多个. (《云南日报》83.2.13.②)

2.18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已有电影放映单位一百五十七个,放映人员三百六十二名。其中,常年为社队服务的电影队四十七个。 (《青海日报》83.2.18.①)

湖南省凤凰城举办首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一百二十多名土家族、苗疾社员表演了滚、舞狮、武术、苗家花鼓、唢呐等三十多项传统文体节目。着名画家黄永玉和一批香港同胞闻讯专程前往观看. (《湖南日报》83.2.19.①)

2.18-26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达斡尔历史语言文学学会组织二十余名大中专学校教师及民族文艺工作者在哈拉、莽格吐、后罕伯岱和洪哥等四个有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达斡尔族村屯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 (《黑龙江日报》83.3.1.①)

3月 云南省昆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第一部遮幅法彩色佤族故事片《叶赫娜》。 (《云南日报》83.3.13.③)

3.10 中央民族歌舞团在民族文化官举行庆祝建团三十周年庆祝会。统战部、人大民委、国家民委、文化部及北京市委的负责人及首都文艺团体的代表共五百多人到会祝贺。统战部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在会上讲了话。 (《新闻稿》83.3.11.P.7)

3.12 西藏错那县建成一座电视转播台。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和门巴族群众第一次看上了电视。 (《新闻稿》83.3.13.P.27)

西藏首届戏剧创作年会在拉萨结束。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西藏戏剧创作的历史,集中讨论了西藏戏剧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民族化问题。会议还研究了抢救和发展藏戏传统剧目的问题,制定了一九八三年戏剧创作规划。 (《新闻稿》83.3.13.P.13)

3.15 首届《西藏风情摄影作品展览》评奖工作在拉萨揭晓。区文联召开了发奖会,给十七名获奖者发了奖章和奖状。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丹增到会讲话。 (《西藏日报》83.3.19.①)

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奖最佳女主角奖(她在北影《骆驼祥子》中饰妞)。 (《新闻稿》83.3.16.P.28)

3.18 经张爱萍推荐,沈澈拍摄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摄影展览》在民族文化官展出。张爱萍为展品题字并剪彩,杨静仁同志在剪彩仪式上讲了话。 (《新闻稿》83.3.19.P.7-8)

3.21 乌热尔图(鄂温克)的短篇小说——《七岔犄角的公鹿》获一九八二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内蒙古日报》83.3.21.①)

3.22 科学院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南部的南迦巴瓦峰东坡发现了原始人活动的遗迹。这些遗迹包括石斧、石凿等砍凿工具。 (《新闻稿》83.3.23.P.21)

3.28 新疆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公社发现九百年前维吾尔族文学家、《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赫穆德·喀什噶尔的陵墓。 (《新闻稿》83.3.29.P.30)

3.31 内蒙古中部出土五件古代金器。经考证,确认为公元六世纪的民族文物珍品,制作和使用年代约在北朝中晚期至隋代,距今约一千三百年左右。 (《新闻稿》83.4.1.P.31)

4.1 西藏色拉寺喇嘛阿旺列西把珍藏多年的四十九部经书和八幅唐卡(轴画)、三尊镀金铜佛像献给国家。其中,黄教创始者宗喀巴及其两个弟子克珠和结曹的着作问世于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 (《新闻稿》83.4.2.P.40、44)

4.4 福建省永安县洪田公社畲族聚居的高山地区发现一幅畲族族谱珍画。画卷描绘了畲族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研究畲族族史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新闻稿》83.4.5.P.19)

4.7 四川昭觉县湾长公社发现了一处九百年以前的唐末宋初的古代石刻壁画群。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凉山古代文化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新闻稿》83.4.8.P.36)

4.9 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宗教、生活情况以及云南边疆风土人情的一百三十九幅大型壁画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阿沛·阿旺晋美、杨静仁等参观了展览。 (《新闻稿》83.4.10.P.8)

4.13-14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广播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的民族音乐家演出团在京举行汇报演出。维吾尔、苗、朝鲜、满、畲、傣、蒙古、回、藏、汉等十个民族的十余名独唱、独奏演员演出各民族的音乐节目。赛福鼎、阿沛·阿旺晋美、刘澜涛、杨静仁等观看了演出。 (《人民日报》83.4.15.③)

4.15 内蒙古《花的草原》音乐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的蒙、汉、达斡尔、满、藏、回、朝鲜、锡伯八个民族的演员演出了独唱、独奏、合唱、合奏及内蒙古西部地方小戏“二人台”对唱等节目。 (《人民日报》83.4.17.⑦)

4.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举办壮族“三月三”传统歌节。参加这次歌节活动的有来自河池、柳州、百色、南宁等四个地区十三个县的壮族歌手及南宁市群众共三千多人。 (《广西日报》83.4.16.①)

4.25 吉林省七首歌曲获全国“民族团结歌曲”奖。其中《兄弟姐妹欢聚一堂》获一等奖,《向四化进军》、《长白山阿里郎》、《满族乡飞来吉祥的鹰》获二等奖,《妈妈祝您长寿》、《祖国怀抱多温暖》、《两个牧童》获三等奖。 (《吉林日报》83.4.26.①)

4.26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展览在南宁开幕。展品有本区各民族织锦图案实物九十余件、临摹描绘图案近三百件。 (《广西日报》83.4.27.①)

4.2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龙种》首映式在银川举行. (《宁夏日报》83.5.1.①)

5.3 内蒙古中部凉城蛮汗区出土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陶器和骨器文物,经鉴定为两千多年前匈奴墓的随葬品。 (《新闻稿》83.5.4.P.8)

5.6 云南省少数民族生活美术摄影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展出美术作品一百二十七幅,摄影作品一百二十四幅. (《光明日报》82.5.9.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拨四千多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维吾尔、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天山南部农村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 (《新闻稿》83.5.7.P.35)

5.9 我国第一部用锡伯语配音的影片——《但愿人长久》上映。 (《新闻稿》83.5.10.P.17)

5.10 苗族大型风俗、民情的歌舞艺术片——《踏花追歌》在湖南凤凰县开拍。 (《湖南日报》83.5.11.①)

5.20 湖南省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等地恢复中断一百多年的“跳花跳月”活动,上万名苗族男女欢度苗家的传统节日. (《新闻稿》83.5.21.P.5)

6.4 国家民委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人民画报、中国建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民族画报等首都赴滇新闻记者团深入到傣、景颇、崩龙、白.佤、拉祜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活动,采写和拍摄了一批反映这些地区新面貌的稿件和纪录片。 (《光明日报》83.6.4.①)

6.8 《鄂伦春族装饰艺术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官举行。展出反映鄂伦春装饰艺术图片近三百张和部分实物。乌兰夫为展览开幕剪彩,伍精华、任英、黄光学、巴图巴根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新闻稿》83.6.9.P.16)

6.10 被誉为“当代阿凡提”的新疆伊宁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新疆分会理事艾沙木·库尔班组建一支民间艺人演出队,为群众演出笑话。 (《新闻稿》83.6.11.P.30)

6.11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展出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服饰刺绣、挑花、蜡染、编织等工艺品一百五十件和部分风情照片。 (《贵州日报》83.6.20.①)

6.12-13 青海省藏族艺术团在京演出大型藏戏《意乐仙女》。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乌兰夫、胡启立、彭冲、赛福鼎、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以及刘澜涛、朱穆之、杨静仁、黄镇、平错旺阶、扎喜旺徐等观看了演出。 (《新闻稿》83.6.15.P.21)

6.20 八省市自治区剪纸展览在乌鲁木齐开幕。共展出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傣、彝、苗、塔吉克十个民族民间剪纸艺人和专业美术工作者近六百幅作品。 (《新闻稿》83.6.21.P.28)

《西藏风情摄影作品展览》在北京展出。 (《光明日报》83.6.26.①)

6.26-7.1 内蒙古自治区首次音乐理论创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传统问题。 (《内蒙古日报》83.7.5.①)

6月 为纪念《花的原野》创刊二百期,乌兰夫、周扬、周惠等为《花的原野》题词。 (《内蒙古日报》83.6.29.①)

7.6-12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五个自治区和八个多民族省的七十名图书馆工作者座谈了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问题。 (《新闻稿》83.7.7.P.5、27)

7.8 包头市郊新近发现一处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元代窑场。 (《新闻稿》83.7.9.P.37)

广西北流县发现一个大铜鼓。这个铜鼓有云雷纹,六蛙巡行图案,照径为一百一十一点五厘米,高五十九点五厘米,重一百一十二点五公斤。 (《光明日报》83.7.8.①)

7.9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举行首届民歌会演。参加会演的有壮族酒歌、侗族琵琶歌、瑶族号子歌、苗族庆宝山歌等。 (《广西日报》83.7.22.①)

7.20-8.3 西藏自治区召开首次戏剧剧本创作讨论会,讨论和修改了自治区近期新创作的十三个剧本(包括藏剧、话剧、电视戏、电影剧本)等问题。 (《西藏日报》83.7.22.①)

7.21 广西柳州地区民族歌舞团在南宁创作演出的苗族神话舞剧——《灯花》获得成功。 (《新闻稿》83.7.22.P.19)

7.26 辽宁发现一部满族十六代族谱——马佳氏族谱,为研究清史、满族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新闻稿》83.7.27.P.23)

7.27 湖南省资兴县发现一件南方古越族的遗物——西周晚期铜角钟。 (《湖南日报》83.7.27.①)

7.28-30 贵州省苗族服饰照片展览在贵阳举行。展出八百多张照片,基本包括了贵州省各地苗族服饰的样式。 (《贵州日报》83.8.4.①)

8.4-19 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经验,研究落实了“六五”计划中关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七五”计划的初步设想。丁峤在会上做了民族文化工作的总结报告,朱穆之在闭幕式上讲了话。 (《新闻稿》83.8.20.P.3)

8.5-9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乌兰牧骑式演出队的汇报演出会在南宁举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演出队被选为代表参加下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地区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 (《广西日报》83.8.12.①)

8.6 我国第一部反映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彩色故事片——《冰山脚下》在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 (《新闻稿》83.8.7.P.24)

8.16 国家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招待会,祝贺以朝鲜族小朋友为主组成的吉林铁路局图门铁路小学红领巾文艺演出队在京演出成功。宋任穷、杨静仁等观看了演出。 (《新闻稿》83.8.17.P.5)

8.18 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珠算技术比赛结束。全省的回、藏、蒙古、满、东乡、裕固、朝鲜等族数十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甘肃日报》83.8.19.①)

8.19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在杆洞公社杆洞村一位老太太家发现两件清代苗瑗妃的遗物——苗装百鸟衣。 (《广西日报》83.8.19.①)

8.20-9.2 云南省首届民族音乐理论工作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会议探讨了民族音乐的人民性、社会影响、审美意义、调式、旋律、唱法、奏法的特点和规律等问题。座谈会收到论文八十余篇,并对其中的五十六篇进行了认真的评议。 (《云南日报》83.9.4.①)

8.23 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建筑总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镇破土动工。 (《人民日报》83.8.23.③)

8.26 内蒙古牧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设施——文化车。小文化车一般配备三至四名文化工作人员,大型文化车还带文艺演出队,车上有图书报刊、展览图片等资料,还有放映电影和幻灯、录音机等设备。 (《新闻稿》83.8.28.P.15)

从一九八〇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每年拨款一百多万元维修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寺庙建筑、寺内壁画和佛像等珍贵文物。近三年来,国家为此共拨款达五百多万元。 (《新闻稿》83.8.27.P.41)

8.27 青海省在西宁建成了一座电影译制综合楼,为译制藏、蒙古、土语影片提供了条件。 (《青海日报》83.8.27.②)

六十六岁的西藏老尼姑措成桑姆,把珍藏的一套银质茶具、二十二尊镀金铜佛像和二十二幅唐卡(轴画)献给国家。拉萨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和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对她进行表彰和奖励。 (《新闻稿》83.8.29.P.4)

8.29 广西阳朔县发现一座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石拱桥。经鉴别,这座古桥原名仙桂桥,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新闻稿》83.8.30.P.40)

8月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文卫科,在泽库县利日寺院发现四处刻有《丹珠尔》和《甘珠尔》罕见大型石经墙。 (《青海日报》83.10.10.③)

四川省考古队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管会在甘孜县仁果公社发掘出八座流行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石棺墓。甘孜县的石棺墓群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经初步鉴定建于西汉时期。墓葬中的实物,对研究康巴地区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的起源和融合具有很高价值。 (《四川日报》83.10.9.①)

8月底-9月初 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和静县发现一处迄今已知新疆最大的古墓群。这批墓葬的时代大致在战国到汉代,是天山以南发现的唯一排列密集和文物十分丰富的古墓群。 (《新疆日报》83.11.24.①)

9.5 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在吉木萨尔县发现一座回鹘佛教寺庙遗址。 (《新疆日报》83.9.5.①)

9.6 一批距今一千年左右的辽代珍贵文物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出土。 (《新闻稿》83.9.7.P.1 7)

9.7 吉林省榆树县育民乡发现一处七百九十五年前的金代“同判大宗正事”墓葬。 (《吉林日报》83.9.7.①)

9.12-16 全国民族语译影片工艺改革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这次会议专门为帮助新疆、内蒙改进民族语译影片的工艺。与会者交流了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新疆日报》83.9.21.①)

9.15 由上海市民委、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友谊商店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民族服饰与用品展览》在上海开幕,展出了我国五十五个民族的四百多件服饰。 (《新闻稿》83.9.17.P.16)

西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召开座谈会,座谈本区宗教历史文物的搜集、保护和利用工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区统战部部长郑英到会讲话。 (《西藏日报》83.9.21.①)

9.16 广西文物工作队在桂平县发现两处自治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钦州县犀脚公社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广西日报》83.9.16.①)

9.18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举办的内蒙古民族团结展览在呼和浩特市展出。郝建秀观看了展览。 (《新闻稿》83.9.19.P.8)

9.18-29 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吉林、广东、四川、甘肃、湖南、湖北和辽宁十五个省、区的十六支“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包括二十九个民族的四百多名队员参加了会演。文化部副部长丁峤和国家民委副主任任英在开幕式讲话中赞扬了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勉励全国的乌兰牧骑保持和发扬这一精神。邓力群、杨静仁、朱穆之等出席了开幕式。在闭幕式上,十六支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受到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的嘉奖。 (《新闻稿》83.9.19.P.9;9.30.P.55)

6.25 据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类民族民间业余文艺组织多达一千七百零三个。其中,侗歌队、侗戏队和芦笙队,几乎遍及村村寨寨。 (《新闻稿》83.9.28.P.15)

清朝创基人努尔哈赤陵墓的大规模修缮工程竣工。 (《新闻稿》83.9.27.P.52-53)

9.30 湖北省鹤峰土家族自治县走马公社业余演出队在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中荣获“先进集体奖”,土家族风俗舞蹈《颂达》等获“优秀节目奖”。 (《湖北日报》83.10.1.①)

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十三个县的二百五十名各族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出了弦子、踢踏和藏戏等节目。 (《四川日报》83.10.1.①)

9.30-11.2 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十五周年暨“民族团结月”活动,宁夏举行全区文艺创作汇报演出,演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 (《宁夏日报》83.10.1.②;11.3.①)

9月 在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中,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工队获先进集体奖;他们演出的撒拉族舞蹈《打墙》、《驼泉》获优秀节目奖。 (《青海日报》83.10.12.①)

10.1 西藏歌舞团创作、排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热巴》在拉萨首场演出。 (《新闻稿》83.10.10.P.5)

内蒙古第一座县级调频广播电台——通辽县调频台正式广播。 (《内蒙古日报》83.10.24.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文化部联合举行茶话会,祝贺乌兰牧骑式演出队会演成功。来自全国二十九个民族的十六支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四百余名代表应邀参加。乌兰夫、杨静仁、朱穆之等到会。乌兰夫在会上讲话勉励与会代表。 (《光明日报》83.10.2.①)

10.5 广东省首次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广州市开幕。这次会议将传达贯彻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民族文化工作的经验,研究落实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 (《南方日报》83.10.6.②)

10.6 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组织一支考察队,赴湟源县考察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友好往来的通道——唐蕃古道。(《新闻稿》83.10.14.P.16)

10.7 内蒙古自治区十七位蒙、汉、鄂伦春族作者的十六篇作品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文奖。其中布仁巴雅尔(蒙)和乌恩宝音(蒙)合写的《拉盖莫德格》获一等奖。

(《内蒙古日报》83.10.9.①)

10.8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歌舞剧团获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他们创作演出的瑶族舞蹈《牛铃舞》被评为优秀节目。 (《南方日报》83.10.12.①)

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演出反映仡佬人民生活的黔剧《桐花》,获贵州省一九八三年创作剧目汇报演出会的好评。 (《光明日报》83.10.8.①)

10.9 在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中贵州省代表队演出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舞蹈及苗族女歌手的独唱获优秀演出奖;雷山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获先进集体称号。 (《贵州日报》83.10.9.①)

10.11 在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的嘉奖,获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四川日报》83.10.11.①)

在全国首次民族团结稿件评选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十四篇稿件获奖。其中高力写的《阿依戛木站起来了!》获一等奖。 (《新疆日报》83.10.14.①)

10.12 在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中,拉萨市歌舞团乌兰牧骑式演出队五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并获先进集体称号。 (《西藏日报》83.10.12.①)

全国民族团结征文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发奖会。乌兰夫、阿沛·阿旺晋美、杨静仁等到会祝贺,并向三十名获奖作者颁发奖品和证书。乌兰夫曾为这次征文活动题词:“民族团结,祖国兴旺。”这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应征作品四千多篇,其中获一等奖的十篇,二等奖二十篇,三等奖一百篇。广播电视部和国家民委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发奖会。 (《新闻稿》83.10.17.P.9)

10.12-19 西藏文联首届二次全委会在拉萨举行。与会者学习《邓小平文选》和《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总结文联两年来的工作,研究和讨论了规划及工作设想。会议补选何永才、益希单增为西藏文联副主席,并增补十二名文联委员。会议还决定作协民间文学研究分会分为作协西藏分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西藏分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李文珊到会讲话。 (《西藏日报》83.10.22.①)

10.17 受一九八二年全国“民族团结征歌”评奖委员会委托,音协西藏分会在拉萨给自治区获奖的三首歌曲的词曲作者颁发奖状、证书和奖金。 (《西藏日报》83.10.18.①)

10.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民间文学作品颁奖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满等民族的五十四件作品获奖。并从获选作品中选出十三件向全国推荐。 (《新疆日报》83.10.20.①)

10.20-11.8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展出。这次展出的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服装、装饰品和手工艺品共二百四十八件(套)。 (《新闻稿》83.11.11.P.32)

10.21 作协西藏分会和西藏社会科学院在拉萨联合举办藏族着名人仓央嘉措诞辰三百周年纪念会。 (《新闻稿》83.10.22.P.2)

10.22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日报社举办的一九八三年度民族团结征集歌曲、歌词评奖揭晓。用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字写的三十八首歌曲、十四首歌词获奖。 (《新疆日报》83.10.22.①)

10.23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南郊的古代鲜卑族政权北齐的东安郡王娄睿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一组大型壁画。 (《新闻稿》83.10.25.P.42)

10.25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发现了一批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古代鲜卑人的文化遗存。这些鲜卑古墓随葬品,大部分与满州里附近鲜卑墓出土的遗物极为相似,对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很有学术价值。 (《新闻稿》83.10.23.P.37;10.27.P.27)

10.27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有三十七座电影院和四百八十六个电影放映队,形成了县、社、大队三级电影放映网。 (《新闻稿》83.11.9.P.13)

中国内蒙古北方游牧民族文物展览在日本展出。展品包括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民族的文物,上至石器时代,下至现代.这是内蒙古首次出国的文物展览。 (《新闻稿》83.10.28.P.12)

10.30 到目前为止,新疆建成电视录像转播台和差转台一百二十五座。全区八十多个县、市已有五十八个县可看到电视节目。 (《新闻稿》83.10.31.P.37)

11.13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墟场一百八十八个,每月赶场群众达二百八十多万人次。目前,这些墟场建有农村电影院一百五十八个、业余剧团一百三十一个、图书室一百零九个、电影放映队三百四十三个、广播室八十八个和电视室九十一个。 (《湖南日报》83.11.14.①)

11.3-11.5 全国少数民族珠算技术友好邀请赛在南宁举行。吉林队、广西队分获团体冠亚军,内蒙古队获第三名。获个人全能前三名的是:赵美子(朝鲜)、王力军(蒙古)、阳丽宁(壮)。 (《广西日报》83.11.6.①)

11.4 具有七百一十五年历史的萨迦寺完成修缮工作。 (《西藏日报》83.11.4.①)

11.10 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南部新发现一处古墓葬区。年代大致为战国到西汉时期(公元前四七五年——公元二十五年),属古焉耆国的范围。三百座古墓保存完好。 (《新闻稿》83.11.11.P.42)

11.2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省、自治区和自治州都建立了群众艺术馆,各类专业剧团已达五百六十多个,80%以上的县(旗)有电影院。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艺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蜚声中外的艺术家。 (《新闻稿》83.11.28.P.7)

11.28 一九七九年以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工作者整理民歌三千余首,改编土家族苗族舞蹈五十多种,改造地方戏剧声腔唱段二百三十多曲。 (《湖北日报》83.11.28.③)

11.30-12.2 湖南省民族团结征文发奖大会在长沙举行。五十三篇获奖作品的作者和十四个先进单位的代表参加。 (《湖南日报》83.12.1.①;12.2.①;12.4.①)

12.1 四川省歌舞团试演歌剧——《格达活佛》。文化部派员赴蓉观看。 (《四川日报》83.12.2.①)

12.1-6 黑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哈尔滨举行。赫哲、达斡尔、鄂温克、柯尔克孜、回、满、蒙古、朝鲜等十六个民族的十四个代表队四百余人演出了一百四十多个声乐、器乐、舞蹈和民间说唱节目。会演期间,召开了工作经验交流会、艺术讨论会.音协吉林分会副主席、着名作曲家金凤浩应邀到会作学术报告。 (《黑龙江日报》83.12.2.①;12.7.①)

12.3 由赫哲、朝鲜、蒙古、满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黑龙江省同江县少数民族文工团举行建团首次演出。 (《黑龙江日报》83.12.4.①)

12.5 青海省电影公司免费调拨给本省六个自治州和三个自治县五十台十六毫米光磁两用电影放映机,以提高少数民族语影片的放映质量。 (《新闻稿》83.12.6.P.10)

12.7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都兰县热水公社发现并首次挖掘了一处唐代吐蕃大型墓葬群二百余座。 (《新闻稿》83.12.8.P.2)

12.9 广西壮族故事《公颂与土司打赌》、毛难族长歌《枫蛾歌》、《侗族民歌选》、《瑶族民间故事选》以及壮文本《拔哥山歌》和《桂林山水的传说》等六部作品,获全国民间文学作品奖。 (《广西日报》83.12.9.①)

12.10 辽宁省农民敖金廷,今年八月在平安地公社一处金辽古城遗址附近拣到一方八百多年前统帅西南、西北两路女真金兵向辽契丹进攻的都统府印。 (《新闻稿》83.12.12.P.38)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者在麻栗坡县大王岩和丘北县狮子山洞穴发现原始彩色崖画。据初步考察,这些崖画应属古代氏族社会的作品。 (《云南日报》83.12.10.①)

12.1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苗歌剧团重新演出经过修改后的描写清代苗民领袖吴八月领导湘西、黔东苗民起义的苗歌剧——《带血的百鸟图》。 (《新闻稿》83.12.13.P.11-12)

12.15 广东民族歌舞团在广州举行建团三十周年仪式。三十年来,该团创作和演出的优秀节目有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野营大军过山来》、《摸螺》等。副省长匡吉到会,代表省人民政府宣布授予广东民族歌舞团锦旗一面及奖金。 (《南方日报》83.12.16.①)

12.15-16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举行蒙古剧调演大会,演出了四台蒙古剧和一台蒙古族歌舞节目。 (《辽宁日报》83.12.20.①)

12.16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首次进京演出成功。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负责人观看了演出。 (《新闻稿》83.12.17.P.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科学技术馆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开馆。 (《新闻稿》83.12.17.P.35)

《新疆好》画展在京展出,展出十多个民族的画家一百六十幅作品。 (《新疆日报》83.12.17.①)

12.18 南疆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叶尔羌河上游的古墓群,发掘出一个七世纪的彩色木棺。在莎车县的沙漠地发现一座公元五世纪到十一世纪的古城。 (《新闻稿》83.12.19.P.25-26)

12.20 宁夏西吉县文艺工作队运用当地回族群众喜爱的“花儿”歌舞形式,演出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 (《新闻稿》83.12.21.P.12)

12.22 在全国民间文学评奖大会上《西藏民间故事》(第一集)荣获一等奖。 (《西藏日报》83.12.22.①)

《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草种树展览》在民族文化宫开幕。王震为展览剪彩。 (《新闻稿》83.12.23.P.41-42)

西藏山南地区文管会征集到一件明朝宣德年间(公元一四二六年——一四三五年)制造的铜铃。铃上铸有古藏文、汉文、蒙文三种铭文,其中汉文写着“大明宣德年施”。 (《西藏日报》83.12.22.①)

12.22-24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广播征文活动获奖作者经验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乌恩等到会祝贺并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和纪念品。全区各地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各族作者寄来的九百多篇征文稿,选用播出了八十八篇。其中共有四篇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文奖。(《内蒙古日报》83.12.27.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