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地貌学辞典

黄土高原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134页(1523字)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世界着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自治区)大部或一部。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面积约30万km2。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m。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被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分隔成3部分:

(1)山西高原。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有许多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m,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平均厚度约50m,个别地方达100m。主要的断陷盆地有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

(2)陕甘黄土高原。吕梁山和六盘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可达100~200m),其堆积顶面海拔一般在1000~1300m。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地貌最典型的地区。

(3)陇西高原。六盘山以西,高原海拔约2000m,黄土厚度为50~100m,成为波状起伏的岭谷。

黄土高原的地貌可划分为沟间地地貌、沟谷地貌和黄土微地貌三大类。

(1)沟间地地貌。主要类型是塬、梁、峁、墹等。沟谷除河流的干支河谷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黄土高原沟道密度达2.35~10.9km/km2,一般塬面及四周切割密度小于3km/km2,广大丘陵沟壑区切割密度达4~8km/km2,切割最严重的黄河峡谷的河曲黄道沟一带达10.9km/km2。黄土高原主干沟谷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m。

(2)沟谷地貌。按其大小、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坳沟和河沟等。沟谷的发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蚀和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切加深沟谷,溯源侵蚀延伸沟长,块体运动展宽了沟谷。

(3)黄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下渗,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破坏了黄土结构,形成洞穴,并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黄土地区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的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但河川径流不丰;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km2,其中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km2。高原大部分侵蚀模数在4000t/(km2·a),窟野河神木至温家川区间达3.57万t/(km2·a)。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黄河陕县三门峡站平均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t,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经过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懈努力,水土流失量已有明显减少。

相关词条:黄土地貌。

上一篇:黄土地貌 下一篇:黄土沟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