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论语》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11页(999字)

【着者】:

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l—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学派叫做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成书于战国初期,在西汉时,有《鲁论》、《齐论》和《古论》3种,今本《论语》是东汉郑玄综合各本作注而成,共20篇。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历史等诸方面,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关于“天命”的言论,后代学者有着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孔子继承了殷周的传统的天命观,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把“命”当作神秘的天的命令;有的认为孔子的“天”是指自然之天,“命”指自然之必然性。《论语》主张“祭祀”鬼神,但却不语神,表明孔子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书中提到“仁”的地方,达1百多处,它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揭示了“仁”的内涵。“仁”首先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有“君子”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小人”绝对不可能达到.为必须“克己复礼”,具体来说就是“孝悌”与“爱人”。孔子力图通过对“仁”的追求来挽救奴隶制“礼崩乐坏”的局面。政治上是保守的,在思想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可取之处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自觉和理性精神。《论语》中很多地方涉及到认识论问题。孔子的认识论。存在着“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与“学而知之”的反映论的矛盾。孔子认为认识能力是先天的·有“生而知之”的上等人和“困而学”的下等人之分,同时人的智力也不会发生变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从教育家的角度看,孔子是伟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他的一生都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提倡学习上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问题上防止主观片面,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则;在认识理论上提出了“学”与“思”并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论语》对后世在思想上、学术上、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状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论语》的注释主要有向晏的《论语集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赵纪彬的《论语新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上一篇:《管子》 下一篇:《中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