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新唯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8页(926字)

【着者】:

十力着。熊十力(1884-1968),中国现代哲学家。作者通过由儒转佛,又由佛归儒的学术经历,扬弃大乘空、有二宗,博采古今中外思想资料,以“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创立“新唯识论”这一唯心辩证法体系。《新唯识论》是作者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作,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本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超离客观世界的“性智”或自己的真觉悟。这种性智或觉悟既不是感官感知的对象,也不是思维把握的内容,而是一种存乎人心、不可捉摸的抽象的绝对本体。认为,把本体当成客观实在是错误的,寻找本体应当“求诸己者,反之于心而即是”。心就是万物的本体;心是虚寂明觉的,永恒常在的;心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物是本体的显现。反对把本体与现象、本体与功用、绝对与相对割裂开来,认为本体与现象、功用三者不可分离,绝对与相对不可分。这就是作者着名的“体用不二”的命题。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翕辟成变”的思想。所谓“翕辟”,指本体内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功用:“翕”是摄聚成物的功用,由于它的积极收凝而建立起物质世界;“辟”则是主动开物的功用,由于它的能动作用而推动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本体正是依赖着一翕一辟的相反相成而流动不息。作者又把“翕”称作“物”,把“辟”称作“心”。“心”犹如种子,潜藏于“物”中,引导宇宙由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再进至高等动物,推动宇宙发展不已、变化不止。在认识论上,提出“离心无境”、“反求自识”的观点。认为“心”(认识主体)与“境”(认识对象)是矛盾的统一体;是整体的不同的两方面,不可认为境是离心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客观事物纳入主体的认识活动,才成其认识对象;二者不可分,区别仅在于“心”是主动者,“境”是被动者。认识作为宇宙本体的“吾人的本心”的方法是“反求自识”的内在体验的直觉方法,通过“心物浑融”、“主客不分”的直觉顿悟,就能真正认识宇宙本体:“吾人的本心”。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以开放的眼光融合西方哲学及中国的儒、道、佛而自成一体,这与作者主张各种文化互有所取,相得益彰的观点是一致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