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白毛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84页(1163字)

【着者】:

歌剧剧本。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全剧共5幕。剧本取材于民间故事,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歌剧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歌剧描绘的是抗战前后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的一个故事:佃农杨白劳和他的女儿喜儿相依为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大年三十,躲债回家的杨白劳被腿子穆仁智骗到地主黄世仁家,他被迫在卖女抵债的契约上按了手印。杨白劳感到对不起喜儿和她死去的妈妈,痛不欲生,喝下卤水,死在风雪交加的除夕之夜。喜儿被抢进黄家当黄母的丫鬟,受尽了折磨和凌辱。黄世仁在奸污了喜儿,致使她怀孕后,又另娶妻室,图谋将喜儿悄悄卖掉。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偷偷逃出黄家。穆仁智带领家丁追到河边,拾到喜儿的一只鞋,以为她已跳河自尽。春去冬来,过了一些日子,杨各庄一带被“白毛仙姑”显灵闹得沸沸扬扬,人们纷纷上香求拜。1937年秋天,八路军来到杨各庄。为了破除迷信,顺利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参军归来的王大春和农会主任大锁,追踪“白毛仙姑”来到深山,发现仙姑原来是失踪多年的喜儿,将她搭救出来。在斗争地主的大会上,喜儿控诉了黄家的滔天罪行,激起人们的极大愤怒。民主政府宣布法办黄世仁,群众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白毛女》深刻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村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地主阶级凶狠、残忍的反动本质,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歌颂了农民对地主的顽强斗争。剧本思想的深刻性在于通过喜儿从苦难走向幸福的遭遇,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揭示了农民命运与革命斗争的密切关系,表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唯一救星的伟大真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新旧两代农民的形象。杨白劳是一个善良、纯朴、勤劳,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他的死,是对万恶旧社会的沉痛控诉。喜儿是告别了父辈屈辱的生活道路,具有反抗性格的新一代农民形象,她的生活遭遇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着高度的概括意义。歌剧是歌、音乐和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白毛女》以其崭新的内容和特有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从语言上说,歌剧的歌词和对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明白如话,饶有意境。作品中比兴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明快的节奏,正是吸取了民歌民谣,传统戏曲和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形成的一种明白晓畅的大众风格。从音乐上说,既继承了民歌与戏曲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特点,使歌剧音乐,厚实丰满,富于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成功地创造了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白毛女》在舞台上出现后,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3等奖。郭沫若称赞它是一部“富于教育意义的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一块里程碑。

分享到: